[实用新型]高频电子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16063.8 | 申请日: | 2015-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5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华;谢伊婷;徐佥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581 | 分类号: | H01R13/6581;H01R13/6585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聂慧荃;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电子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频电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一绝缘本体、一端子模块及一或多个金属屏蔽板组合设计而成的高频电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的资料量持续增加,为提供使用者更友善的使用经验,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信号的速度也随之而增加。为了让使用者在更短暂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电子资料,除了增加电子装置间传输电子信号的通路外,目前一般采取的对应措施是提高电子装置间所传递的电子信号频率。然而,在电子装置在体积极小化的趋势下,该高频电子信号容易因此而造成交互干扰(crosstalk),使原本传递的高频电子信号产生噪声(noise)。因此,在不同电子装置间相互传递的该电子信号频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连接器也必须考虑该高频电子信号通过该连接器时对高频电子信号的不利影响,并对该不利高频电子信号传输的原因加以控制或采取适当对应措施降低其实质上的影响,使高频电子信号能完整地在多数电子装置间传递。
一般高频电子连接器是以金属外壳阻隔该高频电子连接器内、外之间的电磁波交互影响,再以导电端子将该高频电子连接器内部的高频噪声传导至接地电路,借此降低高频噪声对高频电子信号传递的不利影响。
如图1和图2所示中国台湾第M440572号新型专利,公开一电连接器A、一上部插座B、一下部插座C、多数电接点D、一导电板E、一第三基板F、一接地共用部件G及两互补电组件H(即可分别与该上部插座B及下部插座C对接的连接器)。在该技术方案中,该电连接器A的上部连接器B及下部连接器C是相互独立的两连接器,该互补电组件H可选择性地各自与一配接。由于该上部连接器B及下部连接器C是相互独立的两连接器,则该上部连接器B及下部连接器C分别与一互补电组件H传输互不相关联的高频电子信号。
该上部连接器B、该下部连接器C及该互补电组件H传输高频电子信号时,该高频电子信号的传输经由该电接点D传送至该第三基板F;该导电板E则将接地路径电性连接至该第三基板F的接地电路。然而在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M440572号新型专利中,为避免该上部插座B与下部插座C分别在信号传输时所产生的电磁波交互影响,该现有技术通过该接地共用部件G置于该上部插座B及下部插座C之间,如图2所示。
然而,虽然此种方式能阻隔该电连接器A内的该上部连接器B与该下部连接器C之间的电磁波交互影响,但此种设计方式对于单一连接器内部各电接点D彼此的电磁干扰并没有抑制的功效,特别是针对被排列于相对位置的电接点D。由于一但电接点D被排列于相对位置,彼此不但距离接近,且材料平行的部分也多,因此容易产生交互电磁干扰;但前述现有技术不能解决这部分业界长久以来的技术困难。除此之外,该电连接器A的设计结构复杂,且该导电板E与该接地共用部件G连结的缺槽采用锯齿状的设计,如此设计亦使制造与加工程序繁多而不利于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因此有必要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频电子连接器,特别指一种利用一绝缘本体、一端子模块及一或多个金属屏蔽板组合设计而成的高频电子连接器,使本实用新型能对单一连接器提供兼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及良好电磁波隔离功效的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频电子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本体、一端子模块及一或多个金属屏蔽板。该绝缘本体包含一配接部及一安装部。该端子模块包含多个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其中各该信号端子及各该接地端子分别具有一或多个对接部、一主体部及一或多个尾端部,各该对接部延伸出该配接部且分别成相对两排排列,各该尾端部延伸出该安装部外,各该主体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其中各该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分别具有一或多个缺槽。该金属屏蔽板设于各该缺槽并与所述多个接地端子形成电性连接,且该金属屏蔽板是位于该成相对的两排信号端子对接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配接部具有多个端子槽,且各该端子对接部分别对应各所述端子槽的位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各该端子主体部是分别被固定于一载体,且各该载体是被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内。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被排列于相对位置的不同排信号端子主体部是共同被定位于该载体,通过该载体而一同被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预设位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各该接地端子的该主体部至少延伸部份材料进入该缺槽内。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各该接地端子的该主体部是通过至少一弹臂与该金属屏蔽板电性连接。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金属屏蔽板具有一或多个接触部与所述多个接地端子缺槽形成电性连接。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接触部形成为具机械刚性的突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60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