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阻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17218.X | 申请日: | 2015-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8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梁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胜 |
主分类号: | F27D3/00 | 分类号: | F27D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李时云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阻炉。
背景技术
电阻炉是利用电流使炉内电热元件或加热介质发热,从而对工件或物料加热的工业炉。电阻炉在机械工业中用于金属锻压前加热、金属热处理加热、钎焊、粉末冶金烧结、玻璃陶瓷焙烧和退火、低熔点金属熔化、砂型和油漆膜层的干燥等。电阻炉以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焦耳热为热源,通过电热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在炉内对金属进行加热。电阻炉和火焰相比,其热效率高,通常可达50-80℅;且其热工制度容易控制,劳动条件好,炉体寿命长,适用于要求较严的工件的加热。
传统的电阻炉都是一台炉子配一个炉腔,加一套温度控制或显示系统;在轴中心位置开出炉腔,外侧使用各种材料的隔热材料使之与炉外环境隔绝。然而,传统的电阻炉具有诸多缺点。首先,由于炉腔与炉外环境温度存在温度差,因此由内向外的传热效应是基本的现象,易导致热量的损失。现有的解决热量损失方法除了使用低导热系数的绝热材料将炉腔与外界环境隔绝之外,还需要加大绝热层的厚度,使其在使用过程中热损失主要表现在绝热层内的温度梯度上,但增大绝缘层厚度的方法使得电阻炉的体积大大增加。另一个缺点在于,单炉腔的可使用温度较为单一、效率较低;对于单炉腔的电阻炉来说,工件必须放在相同的一个炉腔内,所有的工件的热处理条件完全一致,如果多种工件热处理温度不同,那只能使用多个独立的电阻炉,或分时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阻炉,包括炉体和设置于所述炉体中的炉腔,所述炉腔包括中心炉腔以及环绕在所述中心炉腔周围的周边炉腔。
可选的,所述周边炉腔的数量有多个,彼此等距排列而形成炉腔阵列。
可选的,所述炉腔阵列的数量有多个,以所述中心炉腔为中心依次向外排列。
可选的,每个所述炉腔内均设置有炉芯和温控系统。
可选的,所述炉芯包括炉管和位于所述炉管上的加热丝。
可选的,所述炉管为空心炉管,所述加热丝环绕所述炉管设置。
可选的,所述炉腔贯穿所述炉体。
可选的,所述炉腔不贯穿所述炉体。
可选的,所述中心炉腔为圆柱形,多个所述周边炉腔沿所述圆柱形的半径方向向外布置。
可选的,所述中心炉腔为方形,多个所述周边炉腔沿垂直所述方形边长的方向向外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电阻炉包括炉体和设置于所述炉体中的炉腔,且炉腔包括中心炉腔以及环绕在所述中心炉腔周围的周边炉腔。本实用新型在中心炉腔的温度梯度方向上,开出新的炉腔,以充分利用温度梯度上的热损失效应;同时,还可以使得多个周边炉腔都具有进行独立控温的功能,达到多炉腔同时工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阻炉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阻炉的炉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阻炉的两种炉腔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电阻炉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阻炉,包括炉体10和设置于所述炉体10中的炉腔20,所述炉腔20包括中心炉腔21以及环绕在所述中心炉腔21周围的周边炉腔22。其中炉体10的材料为隔热材料,使炉腔20的温度与炉外环境隔绝。隔热材料由内向外的径向方向上形成正的温度梯度,本实用新型是在此温度梯度方向上,开出新的炉腔20。
优选的,所述周边炉腔22的数量有多个,彼此等距排列而形成炉腔阵列;所述炉腔阵列的数量有多个,以所述中心炉腔21为中心依次向外排列。本实施例中,等距排列的周边炉腔22有两圈,形成两个炉腔阵列,炉腔阵列在炉体10中形成多个蜂窝状的炉腔20。如图1所示,在使用所述电阻炉时,中心炉腔21温度最高,由中心向外,沿半径方向为热损失方向,形成温度梯度;第一圈阵列炉腔开在距离中心炉腔21一定距离处,有8个第二炉腔22;第二圈阵列炉腔开在距离第一圈更外侧的半径位置,有12个第二炉腔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胜,未经梁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72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转窑尾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生物燃料熔铝炉几何炉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