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既有结构梁的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22675.8 | 申请日: | 2015-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2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葱;姜晓艳;陆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地址: | 226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既有 结构 加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有结构梁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式是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结构形式。然而在对建筑物的现代化改造中,常用的方法是拆除后重建,虽然能满足建筑结构对荷载的更高要求,但这种方法的经济成本不菲,且工期较长,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
随着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也提上了议程,但就目前所采用的加固方法而言,其施工后所能达到的抗弯及抗剪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局部集中承受超大荷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快速,承载力显著提高的既有结构梁的加固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既有结构梁的加固结构,包括结构梁,结构梁的两端接有结构柱,结构梁外设有外包钢套,外包钢套的顶部与结构梁所在的梁板的下表面贴合、端部与结构柱贴合,结构梁的底部与外包钢套之间设有多根加固筋,加固筋的端部植入结构柱内,外包钢套的两侧设有灌浆洞,通过该灌浆洞向外包钢套内灌注浆料,外包钢套两侧与梁板交接处对称设有多个角钢,角钢的垂直部通过锚栓与结构梁连接,角钢的水平部设有贯穿梁板的高强螺栓,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两个高强螺栓的顶部之间设有连接箍板,连接箍板与梁板之间对应结构梁的位置处设有负弯矩钢板。
所述浆料为CGM浆料。
所述加固筋为至少5根。
所述加固筋为11根,分上下两排,下排为间隔分布的9根,上排两根分别对应下排端部的两根设置。
相邻两块所述连接钢板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80-4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快速,工期较短,通过对既有结构梁采用加大截面加外设外包钢套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既有结构梁的抗弯及抗剪能力,满足施加局部集中超大荷载的承载能力,有效避免了竣工后产生隐患和拆除重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结构梁,2、加固筋,3、外包钢套,4、CGM浆料,5、灌浆洞,6、锚栓,7、角钢,8、高强螺栓,9、连接箍板,10、负弯矩钢板,11、梁板,12、结构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既有结构梁的加固结构,包括结构梁1,结构梁1的两端接有结构柱12,结构梁1外设有外包钢套3,外包钢套3的顶部与结构梁1所在的梁板11的下表面贴合、端部与结构柱12贴合,结构梁1的底部与外包钢套3之间设有至少5根加固筋2,加固筋2的端部植入结构柱12内,外包钢套3的两侧设有灌浆洞5,通过该灌浆洞5向外包钢套3内灌注CGM浆料4,外包钢套3两侧与梁板11交接处对称设有多个角钢7,角钢7的垂直部通过锚栓6与结构梁1连接,角钢7的水平部设有贯穿梁板11的高强螺栓8,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两个高强螺栓8的顶部之间设有连接箍板9,连接箍板9与梁板11之间对应结构梁1的位置处设有负弯矩钢板10。
以将既有结构梁1的截面积300*700增加到500*1000为例,其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结构梁1、梁板11和结构柱12的表面用钻子打毛糙,然后用水冲洗干净,以增加表面粘结力;
(2)用钢筋探测仪探测出既有结构柱12的主筋位置,留出保护层,然后避开主筋位置设计?25加固筋2的植入区域,本实施例中,加固筋2为11根,分上下两排,下排为间隔分布的9根,上排两根分别对应下排端部的两根设置,加固筋2的长度为结构柱12之间的净距离+锚固长度*2,本实施例中,结构柱之间的净距离为8000mm,锚固长度为20d,即500mm;在植入区域钻孔,孔深为500mm,孔径为27mm;成孔后用无油压缩空气将孔内浮尘吹尽,并用棉丝擦拭孔壁两次,再用脱脂棉丝蘸丙酮擦拭两次,最后用干净的棉丝将孔口封闭,以防止粉尘或沙粒进入孔内;对加固筋2的植入部分进行除锈磨光处理,取出棉丝后将预制好的管状结构胶注入孔内,然后缓慢将加固筋2旋转插入孔内,使结构胶从孔口溢出,排出孔内空气,结构胶固化后用环氧胶泥封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26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地板缝隙消除器
- 下一篇:一种建筑主体临边洞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