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26277.3 | 申请日: | 2015-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5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堂;张贵廷;李盛;代先明;靳亚北;马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近双柱支模 固定 专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模辅助工具,具体的说是一种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属于建筑施工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几栋单体之间共用双桩基础承台,承台上均为100mm的超近距离双柱;在小于100mm的双柱在支模施工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柱模板一般采用15mm 厚胶合板为面板,扣除两块模板厚度后双柱间距仅为70mm左右,40mm*90mm 木枋龙骨及Φ48*3.0钢管就无法安装进双柱间进行有效固定。传统超近距离双柱模板施工做法有两种,一是采用在双柱模板间填塞泡沫板做法,即双柱模板支护好后,工人根据自己经验,在双柱模板间填塞泡沫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个人因素影响大,且泡沫板填塞固定后开始浇筑砼,由于泡沫板填塞并未有效固定,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力,容易导致泡沫板松动脱落,进而导致局部涨模、爆模。常规做法二是先支设一根柱子的模板,然后木方背楞、钢管、对拉螺栓固定,加固无误后,浇筑混凝土,待该柱拆模后支另一边侧模,双柱缝内填入泡沫板,再继续浇筑另一侧,泡沫板不拆除。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双柱不能同时施工,分段施工增加了施工难度,造成工期、成本费用增加,且模板质量依然不能有效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通过中间限距挡块的尺寸限制,确保了两块模板之间的净距,精度较高,可以有效收紧,并能大大提高施工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提供一种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包括连接圆钢、紧固螺母、硬质橡胶滑块以及限距滑块,所述连接圆钢两端设有与紧固螺母匹配的丝牙,所述硬质橡胶滑块呈正四棱台结构,所述限距滑块呈立方体或长方体结构,在所述硬质橡胶滑块和限距滑块上设有贯穿孔,所述连接圆钢中间穿有所述限距滑块,连接圆钢的两端穿有所述硬质橡胶滑块,在所述硬质橡胶滑块外侧的连接圆钢的端部旋拧所述紧固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技术方案,前述的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所述限距滑块的宽度小于双柱支撑模板的间距,通常两者宽度间隔不超过10-30mm,以确保模板不会发生移动。
前述的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所述硬质橡胶滑块和限距滑块上的贯穿孔均设于中心轴线上;所述硬质橡胶滑块的小端朝向所述限距滑块方向。
前述的施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所述连接圆钢两端的丝牙长度小于250mm。
进一步的,前述的施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所述紧固螺母采用双螺帽结构,防止固定工具在受到震动后发生松动,提高支模固定工具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工具制作简单,操作简便,便于现场施工,效率高、效果好;摒弃了传统的填塞泡沫板的做法,不规范,且质量不易保证,在缩短工期的同时,有效节约成本,且固定工具可反复使用,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本申请通过中间限距挡块的尺寸限制,确保了两块模板之间的净距,精度较高,且硬质橡胶滑块有强度、有韧性,摩阻力较大,可以有效收紧,可以大大提高超近双立柱支模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近双柱支模固定专用工具,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Φ16mm的连接圆钢1、M16紧固螺母2、硬质橡胶滑块3以及限距滑块4,紧固螺母采用双螺帽结构,连接圆钢两端设有与紧固螺母匹配的丝牙,丝牙长度为220mm,硬质橡胶滑块呈正四棱台结构,所述限距滑块呈立方体结构,在硬质橡胶滑块和限距滑块上设有贯穿孔,贯穿孔均设于硬质橡胶滑块和限距滑块的中心轴线上,所述连接圆钢中间穿有所述限距滑块,连接圆钢的两端穿有所述硬质橡胶滑块,硬质橡胶滑块的小端朝向所述限距滑块方向,硬质橡胶滑块和限距滑块滑块可沿Φ16圆钢左右滑动,在硬质橡胶滑块外侧的连接圆钢的端部旋拧所述紧固螺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262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