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36970.9 | 申请日: | 2015-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46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冬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信达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5/02 | 分类号: | B01F15/02;B65D90/66;B65D88/66;B65G69/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永 |
地址: | 36232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置于 搅拌机 入料口 过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用搅拌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度料仓。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搅拌机多为间歇进料式,以保证物料的搅拌时间和混合均匀程度相当。传统工业生产采用人工喂料的方式实现间歇进料,但人工喂料的方式在安全性、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上都无法满足较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如公告号为203331234U所公开的一种带有落料机构的过渡料仓,通过设置落料门和溜槽实现了间歇进料的功能,但该种过渡料仓由于与接料机构并不直接连接,可能在喂料过程中产生扬尘和漏斗的情况,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间歇进料、进料效率高且不产生扬尘漏料的过渡料仓。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包括料仓和卸料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仓下部设有卸料口,所述的卸料门可向下打开地设置于卸料口,还包括开合机构、振动器和围挡,所述的开合机构连接并控制卸料门的开关,所述的振动器设置于料仓,所述的围挡从料仓外壁延伸至搅拌机入料口、并围住卸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开合机构包括转轴、曲柄和驱动装置,所述的转轴设置于料仓外壁并贯穿围挡,所述的曲柄固定设置于转轴的两端,所述的驱动装置与曲柄连接,所述的卸料门与转轴固定连接并可绕转轴的轴线转动,该驱动装置通过驱动曲柄和转轴带动卸料门完成开关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料仓为斗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振动器挂接于料仓外壁。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可取之处:
1、通过设置开合机构,实现了间歇进料的功能;
2、通过设置振动器,使得在卸料过程中料仓中的物料可以完全卸入搅拌机,同时提高了卸料效率;
3、通过设置围挡,避免了卸料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漏料和扬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卸料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卸料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种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的结构参见图1-图4所示,包括料仓1、围挡2、卸料门3和开合机构4
料仓1为斗状结构,其上部为接料口、下部设有卸料口11,料仓1的外壁挂接有用于加速落料的振动器12。
围挡2从料仓外壁延伸至搅拌机的入料口,并围住卸料口11,可有效防止卸料时的扬尘和漏料情况的发生。
卸料门3通过开合机构4可向下打开地设置于料仓1的卸料口11。
开合机构4包括转轴41、曲柄42、驱动装置43和用于安装驱动装置43的底座44,转轴41设置于料仓1外壁并贯穿围挡2,卸料门3与转轴41固定连接并可绕转轴41的轴线转动,曲柄42固定设置于转轴41的两端,驱动装置43为气缸,其活塞杆431与曲柄42连接,驱动装置43铰接与底座44且可绕铰接点的轴线转动,该驱动装置43为带有底座的气缸。
该设置于搅拌机入料口的过渡料仓的使用方法如下:
步骤1,开合机构4中,驱动装置43的活塞杆431缩回,曲柄42通过转轴41驱动卸料门3将料仓1的卸料口11关闭;
步骤2,往料仓1定量进料,物料暂时贮存于料仓1;
步骤3,振动器12启动,驱动机构43的活塞杆431伸出,卸料门3向下打开,贮存于料仓1中的物料进入搅拌机;
步骤4,料仓1中的物料完全进入搅拌机,振动器12停止;
步骤5驱动装置43驱动卸料门3向上转动至将卸料口11关闭,回到步骤1进行下一次进料操作。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涉及构想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信达机械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信达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369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电磁控制的两栖椭球形机器人
- 下一篇:太阳能可充电式水陆两用电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