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1086.4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6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勋;李继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勋 |
主分类号: | H01M12/06 | 分类号: | H01M12/06;H01M2/02;H01M2/20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刘继枝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六***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空气 燃料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金属空气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工作原理是,在消耗金属的同时,需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因此离不开空气介入,在电池组串联成电堆时,为保证充足的空气供应,还需要增加风扇加强空气对流,保证电池所需的氧气供应,因此无法密封。目前已有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由于无法密封,只能有一种工作姿态,即两侧为吸收氧气的空气电极,上端为不密封可拆卸的金属电极插口,横置或倒置,将导致电池电解液泄漏流失,同时也将使空气电极无法工作,电池失效。
另外,空气燃料电池中的金属电极在电解液中的析氢腐蚀是个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合金技术制作的金属电极,降低析氢腐蚀的程度,同时在不使用电池时,抽出电解液,使其与金属电极分离,终止析氢腐蚀的条件,目前尚无彻底抑制析氢腐蚀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为一次性电池,即金属电极消耗完毕,电池使用寿命即为终止,尚无金属空气燃料电池可充电研究成果的文献或报道。现有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的串联方法均采用正负极金属导体连接串联方式,电池组并非基本单元,操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金属空气燃料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该电池包括活性金属电极、惰性金属电极以及绝缘壳体,所述的绝缘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密封连接构成绝缘壳体的密封内部空间,上壳体的侧面设置有气体注入口,通过气体注入口向绝缘壳体内电解液的上方注入高压气体,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电池的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绝缘壳体内的负极接头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活性金属电极,绝缘壳体内正极接头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惰性金属电极,惰性金属电极与活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绝缘壳体内空间注入电解液,电解液的上方注入高压气体。
所述的绝缘壳体由聚氨酯、环氧树脂或工程塑料铸造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密封组装而成。
所述的活性金属电极、惰性金属电极以及电解液构成一个电池单元,绝缘壳体内设置有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设置的电池单元。
当绝缘壳体内设置有两个以上的串联电池单元时,绝缘壳体内部的活性金属电极的侧面电镀或涂覆惰性金属电极,形成电池单元之间正极和负极的串联状态,电镀或涂覆的惰性金属电极对应的电解液另一侧为活性金属电极。
所述的活性金属电极为铝、镁或锌,惰性金属电极为金、银、铜或镍。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解决了现有金属空气燃料电池从原理上依赖空气无法密封的问题,不再受限于应用领域、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
2)解决了现有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无法倒置、横置使用的问题,具备了广泛推广、使用便捷的基础;
3)在密封壳体中通过制造超过1.5个以上的大气压的高气压环境,阻止金属电极在电解液中析氢腐蚀产生的氢气从电解液中逸出,因氢气难溶于电解液中,得以终止金属电极在电解液中的析氢腐蚀过程;解决了现有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金属电极析氢腐蚀问题,延长了金属电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4)密封壳体使金属空气燃料电池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物质无泄漏,保证了放电、充电过程可逆的基本物质条件;解决了现有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无法充电的问题,使金属空气燃料电池从一次性电池变为可快速充电的多次使用电池,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5)电池单元在密封壳体内通过电镀或涂覆的方法直接完成各电池单元的串联,解决了电池单元无缝串联的问题,取消了电池单元串联的各种导体连接方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析氢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活性金属电极,4、惰性金属电极,5、电解液,6、正极接头,7、负极接头,8、气体注入口,9、高压气体,10、氢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绝缘壳体内一个电池单元;
该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铝活性金属电极3、金惰性金属电极4以及电解液5密封设置在绝缘壳体内,绝缘壳体内电解液5的上方注入1.5个大气压的高压气体9,通过密封的绝缘壳体隔绝外部气体进入绝缘壳体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勋,未经王建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1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