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膜半成品热处理烘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1545.9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6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边红兵;徐瑞璋;李木;肖正武;王宜;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陈薇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膜 半成品 热处理 烘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中所用隔膜半成品的热处理烘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生产所用隔膜半成品需要进一步退火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应用,而针对这种隔膜半成品的退火装置也是常用的烘箱。一般而言,常用的热处理烘箱由加热管、鼓风机、箱体和温控装置组合而成。但是,在这种烘箱中的热处理物品时,由于出风孔直接开设在加热装置一侧直接辐射热处理物品或者热风直接吹向热处理的物品,导致热处理物品实际温度高于烘箱内的空气温度;或者由于混风区域混风不足会使整个烘箱内空气温度出现梯度分布,一些地方温度高,另一些地方温度低,在实际进行热处理隔膜半成品时,极易出现下方隔膜半成品出现熔融,而上方隔膜半成品还未热处理完全的现象,因而急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在于至少部分克服现有的烘箱结构设计的不足,提供一种受热较为均匀的隔膜半成品热处理烘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隔膜半成品热处理烘箱,包括鼓风机、加热装置、内壁、绝热外壁,所述内壁设置在所述绝热外壁内,所述内壁与绝热外壁之间形成两个封闭空间,其中一个封闭空间为风道,另一个封闭空间为烘箱工作区,所述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绝热外壁上并可从烘箱外部向所述风道内鼓风,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内并可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内壁远离加热装置的区域设置有成阵列分布的出风孔,所述烘箱工作区内靠近所述内壁的出风孔区域设置有混风板,所述混风板上设置有成阵列分布的混风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混风孔对应或交错设置,所述混风板与所述内壁之间所夹区域为混风区域,所述鼓风机可使风道内空气流经加热装置后经出风孔进入混风区域。所述烘箱上还设置有向外界排气的装置,其可以设置在鼓风机上或附近,其设置属于业界的公知知识或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做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所述内壁远离加热装置的区域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出风孔,所以出风孔不是正对着加热装置,不会因加热装置透过出风孔直接辐射隔膜半成品受热过高;混风板与内壁之间的混风区域,可以使箱内的低温空气与出风孔出来的热空气有效混合,从而使箱内空气温度均匀,确保隔膜半成品不会局部过热;混风板上开设混风孔,可保证混风和传热有效进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绝热外壁围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所述内壁由底部和两侧均与所述绝热外壁密封连接且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和连接两个侧壁顶端且两侧也与所述绝热外壁密封连接的一个顶壁构成,所述内壁上方与所述绝热外壁之间的封闭空间为风道,所述内壁下方与所述绝热外壁之间的封闭空间为烘箱工作区,所述风道可分为相互连通的一个水平风道和两个竖直风道,所述鼓风机至少为一个,其位于所述烘箱顶部且向所述水平风道鼓风,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竖直风道的上部区域,所述成阵列分布的出风孔设置在所述竖直风道的下部区域。
进一步,所述混风板的下端与所述绝热外壁的底部连接,其上端靠近所述加热装置的底部,所述混风区域的上部开口且与所述烘箱内部连通。
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混风区域处于绝热外壁底部,箱内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会向下流动,出风口温度较高的空气向上流动,增加混风效率。
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直通道的上部区域,所述成阵列分布的出风孔也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侧壁的下部区域。
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具有螺旋长条形加热丝且所述长条形加热丝沿着风道内空气流动方向螺旋伸展。
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增加加热装置及把加热丝做成长条形均能有效提升烘箱的加热效率,尤其是长条形加热丝可以延长风道内空气的加热时间,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所述鼓风机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烘箱顶部的四周。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鼓风机设置为四个且分布顶部四周,可根据需要开启一定数量和不同位置的鼓风机,比如全开启或只开启两个且对角开启,可以更灵活控制通风量,且四角布置可以使两侧竖直风道内风量基本一致,避免两边风量不均引起的箱内左右温度不均。
进一步,所述混风板和与其相对的所述内壁之间的距离为3~10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设定混风板和与其相对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实质也是设定控制混风区域的体积,实际测试表明确定上述距离为3~10cm时,可以有较好的混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15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波烧结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装置
- 下一篇:倒装LED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