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3494.3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8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方凡夫;袁金燕;赵彤;李柏;顾伟;周庆辉;黄婧慧;张展;杜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2 | 分类号: | A61H3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巫蓓丽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腕踝针 针刺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腕踝针疗法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的一种新针刺疗法,即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针刺点,用毫针循身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治疗疾病。它以人体前后正中线为准,将身体两侧划分成6个纵行区,又以横膈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6区的疾病分别采用腕部腕横纹上2寸位置相对应的6个进针点(上1、上2、上3、上4、上5、上6)进行治疗,下6区的疾病分别采用踝部踝关节上3寸位置相对应的6个进针点(下1、下2、下3、下4、下5、下6)进行治疗。腕踝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起效迅速,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易被患者接受。治疗上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涉及运动、神经、泌尿生殖、心血管、消化、外科、皮肤科、妇产科、五官及口腔科等多个系统及科室的疾病,尤其在急性痛症、经筋病方面有显著优势。
针刺点的正确选取是腕踝针疗法起效的关键,定位不当可能导致疗效不佳,严重的会刺伤组织或血管,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或感染。由于腕踝针疗法在进针点定位上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对于非针灸专业人员或初学者来说,选取进针点具有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非针灸专业医疗工作者或初学者亟需一种可迅速在腕踝区针刺点定位的装置,以便腕踝针疗法能够在临床广泛应用并缩短学习周期。目前关于此类装置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所述的定位装置设有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为环形,固定带上设有定位线和6个通孔,所述的固定带包括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所述的腕式固定带的通孔中点距定位线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07±0.01、0.32±0.03、0.47±0.03、0.58±0.03、0.75±0.03、0.87±0.03,所述的踝式固定带的通孔中点距定位线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11±0.01、0.24±0.03、0.41±0.03、0.61±0.03、0.79±0.03、0.92±0.03。
所述的腕式固定带的长度为10-20cm,腕式固定带的通孔的直径为1-15mm,所述的踝式固定带的长度为15-35cm,踝式固定带的通孔的直径为2-20mm,所述的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的宽为2-6cm。
所述固定带采用弹力橡胶体、塑料、合成纤维、棉或硅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装置设有固定带,固定带上设有定位线,方便定位装置的正确佩戴,固定带上设有通孔,可快速并且准确地进行进针点定位。
2、固定带采用的材料可反复可循环利用,低碳环保。
3、固定带上通孔的直径与通孔间距经人群流行病调查并数据分析后得出,在通孔有效面积中取针刺点均有统计学意义,行针刺治疗有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固定带 11.定位线
21.第一通孔 22.第二通孔
23.第三通孔 24.第四通孔
25.第五通孔 26.第六通孔。
请参看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定位装置设有固定带1,所述的固定带1为环形,固定带1上设有定位线11和6个通孔,所述的固定带1包括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将固定带1从定位线11处展开后,所述的腕式固定带上6个通孔的中点距定位线11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07±0.01、0.32±0.03、0.47±0.03、0.58±0.03、0.75±0.03、0.87±0.03,所述的踝式固定带上6个通孔的中点距定位线11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11±0.01、0.24±0.03、0.41±0.03、0.61±0.03、0.79±0.03、0.92±0.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34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调控式电热能经络治疗仪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云服务的熏蒸机医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