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送纱器滤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8215.2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4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绫亚针织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3/32 | 分类号: | D01H13/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王声信 |
地址: | 36100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纱器滤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送纱器滤纱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纱线织造过程中,为防止纱径粗细不一混纺于布匹中而影响布匹的质量,皆在纱线进入送纱轮1’之前设置一过滤纱线线径的滤纱器2’,如图1、图2所示,在滤纱器2’上设有多条不同大小规格的线径沟槽21’,以供选择不同线径纱线送纱作业的选择,该滤纱器2’上的线径沟槽21’均呈放射状。这种传统的滤纱器2’所能提供的线径沟槽21’的尺寸有限,一旦纱线的纱径与滤砂器2’的线径沟槽21’不吻合,需对滤纱器2’进行更换,给操作生产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性好的送纱器滤纱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送纱器滤纱装置,它包括壳体、两组微调机构;所述的壳体中部设有一缺口;所述的两组微调机构安装在壳体内且相对而设;所述的微调机构由调节旋钮、小螺杆、压紧块组成,调节旋钮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内,小螺杆的外端与调节旋钮的内螺纹孔螺接,小螺杆的内端紧固套置于压紧块的内端孔内;所述的压紧块只能沿水平方向活动套置于壳体内,且其伸出段位于缺口处;压紧块的伸出段与另一组微调机构的压紧块的伸出段相对,两个压紧块之间的间隙构成滤纱用的线径沟槽。
进一步,所述的微调机构还包括一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套接在小螺杆上且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顶靠在调节旋钮和压紧块上。
进一步,所述的壳体由上壳和下壳构成;所述的上壳与下壳扣接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的上壳和下壳相对调节旋钮处为通槽,调节旋钮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内且部分伸出上壳和下壳,以便调节;同时在上壳与下壳的中部设有一缺口,压紧块的伸出段位于该缺口上。
进一步,所述的调节旋钮沿壳体的外侧形成一凸柱,在凸柱上设有若干定位凹块,与上述定位凹块相对的壳体上设有一定位凸条;或者所述的调节旋钮的内螺纹位于沿壳体内侧的延伸段内,在该调节旋钮的延伸段的端面上设有若干定位凸部/凹部,与之相对一侧的壳体的配合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凹部/凸部。
进一步,所述的调节旋钮上设有若干防摩擦条。
进一步,所述的压紧块的伸出段的厚度由内至外渐缩。
进一步,所述的压紧块的伸出段的外侧端面呈圆弧过渡。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设有两组微调机构,两组微调机构中的压紧块之间的间隙构成滤纱用的线径沟槽,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纱线直径,调节两组微调机构中的压紧块之间的间隙,从而满足不同直径纱线的要求,通用性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滤纱器安装在送纱器上的主视图;
图2是习用滤纱器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定位凸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定位凹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送纱器滤纱装置,包括壳体1、两组微调机构2。
所述的壳体1由上壳11和下壳12构成,所述的上壳11与下壳12扣接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腔,且在壳体1的中部设有一缺口13。
所述的两组微调机构2安装在壳体1内且相对而设。
所述的微调机构2由调节旋钮21、小螺杆22、压紧块23、复位弹簧24组成。所述的调节旋钮21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1内,小螺杆22的外端与调节旋钮21的内螺纹孔螺接,小螺杆22的内端紧固套置于压紧块23的内端孔231内,压紧块23放置于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形成的压紧块水平容置槽121内,因此压紧块23只能水平活动套置于壳体1内,且压紧块23的伸出段232位于该壳体1的缺口13上,该压紧块23的伸出段232的厚度由内至外渐缩,减少伸出段232与纱线直接的接触面积,减少了纱线与伸出段232之间的摩擦,降低了纱线起毛的现象及所受的送紗阻力;同时由于压紧块23的外侧端面面呈圆弧过渡,同时与另一组微调机构2的压紧块23的伸出段232相对,使两个压紧块23之间的间隙构成滤纱用的线径沟槽S,压紧块23外侧端面的圆弧过渡确保压紧块23与纱线的接触为光滑的面接触,而非线接触,同样是为了降低了纱线起毛现象及所受的送纱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绫亚针织机械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绫亚针织机械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82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密超细双层管子防绒布
- 下一篇:低噪音条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