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减速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2087.9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4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陆丹;周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047 | 分类号: | E01F9/047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减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压减速带。
背景技术
减速带是一种强制性减速装置,主要应用于需要对车速控制的道路上,比如高速公路入口、学校等。减速带的设置能够起到降低车速的作用,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减速带有以下几种:1、道钉减速带。道钉一般由壳体和反射体两部分组成;壳体多为瓷片、塑钢等多种材料制作,通过一些特殊工艺处理,能够承受较大的碾压和冲击,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损性,但是道钉减速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车辆多次碾压,容易造成道钉的脱落,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此外,用于沥青路面时容易下陷。2、驼峰式减速带。驼峰式减速带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减速带,其主要材质是橡胶和塑钢,具有耐磨和减震的效果。但是由于其高度、截面形式等因素的原因,不能直接用于公路干线上。驼峰式减速带的减速效果不明显,当车辆低速通时会产生颠簸,舒适性仍得不到保证,车辆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对于高速通过的车辆,减速效果不明显。3、路面凹形减速带。路面凹形减速带是在道路路面横向拉出凹形槽,车辆通过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提醒驾驶员减速。但是会对路面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凹形槽容易积水,影响正常行驶。而且减速力度不够,减速效果不明显。
以上几种是比较传统的减速带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汽车经过减速带时产生很大的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而且现有减速带的效率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当汽车低速通过的,会产生很大的颠簸,舒适性仍然得不到保证,而且车辆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对高速通过的汽车减速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设计一种人性化的、高性能的减速带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根据车速进行自动调整的液压减速带,此减速带采用液压阻尼器作为减震装置,当汽车高速通过减速带时,液压阻尼器将会发生自锁,减速带保持原位不变,从而使车辆发生颠簸,当汽车低速通过时,减速带会连同连杆一起挤压液压阻尼器而下沉,直至减速带上表面与公路齐平,从而能够使汽车平稳通过,起到减震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压减速带,它包括两块减速带面板,减速带面板通过轴承与转动轴构成转动连接,转动轴的两端固定安装在路基里,两块减速带面板之间通过齿轮状凸起相啮合,两块减速带面板上表面连接有橡胶套,减速带面板底部的轴座通过铰接与液压阻尼器的顶端相连,液压阻尼器设置在地基的凹坑里,液压阻尼器和减速带面板相连接部位套装有弹簧。
所述减速带面板内部采用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液压阻尼器结构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和自锁效应,是一种对速度反应灵敏的振动控制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压阻尼器作为减震装置。当汽车高速经过减速带时,由于汽车的速度超过了液压阻尼器自锁的速度限值,液压阻尼器将会发生自锁,此时,阻尼器的连杆不会向下运动,继而减速带面板不会下沉,从而使车辆产生颠簸。
当汽车低速通过时,车辆对减速带面板的竖直方向作用力会有大大的增加,并且相比高速情况下,此时汽车车轮与减速带面板的作用时间有所增加,因此减速带面板会连同连杆一起通过挤压液压阻尼器使减速带面板下沉,直至减速带面板上表面与公路齐平,这样便实现了将产生较大噪声的车体与减速带面板的刚性冲击转化为柔性冲击,并将能量消耗于阻尼液局部阻力上,起到减震减速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速带整体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个减速带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单个减速带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轮与减速带接触时的受力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阻尼器受力图。
图中: 减速带面板1、液压阻尼器2、轴承3、转动轴4、轴座5、弹簧6、齿轮状凸起7。
V-汽车行驶方向、F-车轮对减速带面板的压力、Fx-车轮对减速带面板的压力在x方向的分力、 Fy-车轮对减速带面板的压力在y方向的分力。
头部关节轴承21、活塞杆22、液压缸23、储油缸24、阻尼控制器25、行程指示刻度26、尾部关节轴承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2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