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3172.7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0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薛国州;田强;郑立宁;吴双武;扈玥昕;孙春平;刘斌;黄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7/12;E02D5/60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周永宏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结构 基础 连接 节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空间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节点连接构造,具体涉及一种兼做结构外墙的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基坑围护体系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作为一种临时受力构件,在工程施工结束即完成其使命,但若能在工程完工后使用阶段继续使用,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基坑围护工程中围护桩作为受弯构件设计,其刚度一般较大,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必然可以继续作为永久性构件发挥作用。传统的灌注桩施工工期较长,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不利于地下工程快速、绿色施工的需求。而预制混凝土管桩桩身不能凿打,现有技术在其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的处理上缺乏成熟的处理方式,难以保证围护桩在结构使用阶段有效地承担竖向荷载,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裂缝,各部件的受力性能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亟需一种兼顾预制混凝土管桩和结构基础各自变形规律和受力特性的连接处理方式,避免结构中力的传递路径不合理所导致的局部裂缝及材料浪费,保证预制混凝土管桩作为永久构件和结构主体起到共同承担上部荷载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做结构外墙的预制混凝土管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不仅施工简便,而且在保证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两者间的传递路径,从而达到优化结构受力性能,减少建筑材料使用量的目的,是一种经济合理的连接构造。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用于将预制桩桩身与结构基础相连接的钢套,钢套固定套接在预制桩桩身上,结构基础的内部包括有主筋,主筋延伸至钢套且与钢套固定连接;结构基础混凝土浇筑延伸至预制桩,形成混凝土连接台。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桩为预制混凝土管桩。
进一步的,所述钢套为管状,壁厚5mm,钢套的内径与预制桩外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钢套与预制桩桩内钢筋焊接固定于桩身。
进一步的,所述主筋延伸至混凝土连接台内,并垂直弯折与钢套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方式为双面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合理设置预制桩和结构基础间的连接构造,保证预制桩与结构主体的完整性,降低对结构外墙的强度要求,从而大大节省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
2、此外,还具有工序少、方法简单的优势,其使用方向为需要进行基坑开挖的各类地下建筑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主视图;
图2为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预制桩与结构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立体图。
其中,1、外墙,2、预制桩,2.1钢套,3、结构基础,3.1、主筋,3.2、混凝土连接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预制桩2是在工厂按照设定尺寸制成的各种材料、各种形式的桩(如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等),用沉桩设备将桩打入、压入或振入土中。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预制桩2为预制混凝土管桩或钢管桩,优选的管桩直径600mm,壁厚110mm,桩长12m。
结构基础为一般基础,由现浇混凝土构成。
如图1-3图所示,预制桩2与结构基础3之设有连接节点,连接节点包括用于将预制桩桩身与基础3连接的钢套2.1。钢套2.1固定套接在预制桩桩身上,优选的方式是钢套2.1通过与预制桩内钢筋焊接固定于管桩桩身。钢套2.1壁厚5mm,内径与预制桩外径一致。结构基础3的内部包括有主筋3.1,主筋3.1延伸至钢套2.1且与钢套2.1刚性连接;优选的主筋3.1与钢套2.1焊接,焊接方式为双面焊,焊接长度为5倍主筋3.1直径。主筋3.1与钢套管刚性连接的外部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连接台3.2,所述混凝土连接台3.2为半包围管桩浇筑形成。
优选的预制桩为预制混凝土管桩或钢管桩时,钢套2.1亦为管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31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式机场跑道异物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随钻激发泥枪震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