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导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3237.8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6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唐秋茹;韩克俊;藏凤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27/28;H01F27/3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刘玉玲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并联 电抗 绕组 导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并联电抗器绕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导线结构。
背景技术
并联电抗器绕组的线匝由两根或多根尺寸相同的导线并联组成,每根导线距铁心的距离不同导致其长度也不相同(内层导线短,外层导线长),同时导线所受磁场感应的作用也不相同,这样会造成导线电阻和感抗的不平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并联导线进行换位,即改变导线沿径向排列的位置,以便使各并联导线的长度相等,从而每根导线所经过的磁感应位置相同(即感应电势相等),从而使得各并联导线的损耗相近,各并联导线间的循环电流很小或接近于零;同时各并联导线的温升相近,这样就达到了“完全换位”。
油浸式并联电抗器大多是单绕组结构,且超、特高压电抗器一般单柱容量非常大,为降低绕组电流密度,绕组需采用五组合导线绕制。以前从未采用过五组合导线绕制的绕组,五组合导线绕制的绕组如何进行全换位是一大技术难点。若绕组换位不完全,将造成绕组的附加损耗增加,引起铜耗增大,从而使绕组过热,产生安全隐患,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换位方法,通过采用四次“2+3”全换位,实现了五组合导线绕组的完全换位,得到一种绕组导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导线结构,所述绕组采用五组合导线绕制,五组合导线每根导线编号为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五组合导线按绕组匝数平均划分为五段,段与段之间进行打开换位,各段之间每根导线保持连续,第一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第二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第三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第四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第五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五段导线的排列顺序方向一致。
优选的,五段导线的排列顺序方向为从线圈外径侧到线圈内径侧。当然,也可以是从线圈内径侧到线圈外径侧按上述方式更换顺序排列,同样可保证每根导线所经过的磁感应位置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抗器绕组匝数的1/5、2/5、3/5、4/5处分别进行一次“2+3”全换位,得到这种绕组导线结构,使得每根导线所经过的磁感应位置相同,从而保证每根导线长度相等,温升相近,无附加损耗,降低了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五组合导线四次换位示意图;
图2是绕制成线圈后绕组剖开示意图;
图中,1、五组合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换位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绕组采用五组合导线绕制,五组合导线由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依次叠压而成,在绕组匝数的1/5、2/5、3/5、4/5处分别将五组合导线打开,然后进行换位,换位方式为“2+3”,如图1所示,每次换位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换位:在绕组匝数的1/5处,将导线①、导线②作为一组,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作为一组,两组交叉换位,换位后导线顺序为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
第二次换位:在绕组匝数的2/5处,将导线③、导线④作为一组,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作为一组,两组交叉换位,换位后导线顺序为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
第三次换位:在绕组匝数的3/5处,将导线⑤、导线①作为一组,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作为一组,两组交叉换位,换位后导线顺序为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
第四次换位:在绕组匝数的4/5处,将导线②、导线③作为一组,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作为一组,两组交叉换位,换位后导线顺序为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
按上述步骤换位后所达到的超、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绕组导线结构如下,所述绕组采用五组合导线绕制,五组合导线每根导线编号为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五组合导线按绕组匝数平均划分为五段,各段之间每根导线保持连续,第一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第二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第三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第四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②、导线③、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第五段导线排列顺序为导线④、导线⑤、导线①、导线②、导线③,五段导线的排列顺序均为从线圈外径侧到线圈内径侧。
图2所示是一根五组合导线绕制成线圈后绕组剖开示意图。图2的下部为线圈内径侧,上部为外径侧。线圈绕制先从内径侧开始,绕够匝数再绕到外径侧,把外径侧再倒回到内径侧称“反段”,然后再从内径侧绕到外径侧称“正段”,这样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反复绕制,绕制过程中在匝数的1/5、2/5、3/5、4/5处分别将五组合导线打开,按图所示方式进行底位换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3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电容器的电极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数字量输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