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密封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4733.5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3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君;刘振国;王涛;陆黔林;王维松;李军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08 | 分类号: | B60J10/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彭随丽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密封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密封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密封条。
背景技术
车门密封条作为车门关闭状态下的密封构件,通常连接设置在车身上,在车门关闭时,通过密封条的结构构成,与车门形成密封配合。现有的密封条结构,大致包括与车身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车门密封配合的密封部,连接部和密封部相互连接设置,且连接部和密封部均采用弹性材质的材料制成,以形成较好的密封效果。但如上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密封部与车门发生相互磨合,密封条的密封性能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了车辆整体密封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门密封条,以提高车辆整体的密封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门密封条,包括:
连接部,被构造成与车身的连接;
密封部,连接设置在连接部上,具有向车身高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以及朝向车门延伸的高度,所述密封部因朝向车门延伸而形成与车门密封配合的密封面;
缓冲部,连接设置在连接部上,所述缓冲部与密封部位于连接部的同侧,且所述缓冲部与密封部间距设置;所述缓冲部具有朝向车门延伸的高度,所述缓冲部的高度大于密封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为沿车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具有向车身高度方向延伸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具有形成于其上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沿缓冲部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为分置在缓冲部两侧的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分置在缓冲部两侧的两个密封部相对于缓冲部镜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密封部以及缓冲部一体的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与密封部和缓冲部相连的主体,以及形成于主体上的、与车身卡装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为形成于主体上且间距设置的两个。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密封条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密封条,缓冲部的高度大于密封部的高度,使得车门关闭时,车门按压缓冲部,缓冲部沿按压方向产生形变量,并因该形变量驱使密封部的密封面与车门密封配合,有效的提高了密封效果,提升了车辆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部,101-主体,102-卡槽,103-突起部,104-间距,2-密封部,201-密封面,3-缓冲部,30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基于附图所示状态下用语,其不应理解成对实施例中结构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车门密封条,其整体结构主要包括连接部、密封部以及缓冲部,其中,连接部的结构被构造形成与车身的连接,具体来讲是与车门框的连接,通过设置的连接部,可以将车门密封条安装在车身上;密封部连接设置在连接部上,其具有向车身高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以及朝向车门延伸的高度,密封部因朝向车门延伸而形成与车门密封配合的密封面;缓冲部连接设置在连接部上,缓冲部与密封部位于连接部的同侧,且缓冲部与密封部间距设置,此外,缓冲部具有朝向车门延伸的高度,缓冲部的高度大于密封部的高度。
通过如上整体结构的设置,在车门关闭过程中,车门与缓冲部先接触,并对缓冲部施加按压力,缓冲部因按压力的作用发生形变,进而带动密封部的密封面向车门靠近,最终实现密封。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47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