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验室用的滴液漏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6967.3 | 申请日: | 2015-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56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智;顾曙铎;蒋威;冯亮;袁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室 漏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室用的滴液漏斗。
背景技术:
在进行有机合成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控制地将液体反应物或者反应物溶液通过滴液漏斗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普通的滴液漏斗不能有效的控制流速,会出现加样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给实验带来不便。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实验室用的滴液漏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实验室用的滴液漏斗,包括支管、磨口塞、出液口、调速机构以及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内锥形磨口和外锥形磨口的主体管,所述磨口塞设置在内锥形磨口内,出液口设置在外锥形磨口内,且出液口与主体管的腔体相连通,支管上端与主体管的腔体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外锥形磨口相连通,所述调速机构穿过所述外锥形磨口侧壁伸入出液口内;
所述调速机构包括光滑杆、螺杆和设有通孔的活塞主体,所述活塞主体穿过外锥形磨口伸入出液口内,且活塞主体上通孔上端与主体管的腔体相连通,下端与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光滑杆与螺杆固定连接,且光滑杆穿过活塞主体伸至通孔内,所述螺杆与活塞主体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在于:
所述通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通孔相贯通的凹槽和调速通孔,调速通孔内壁上设有与螺杆上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光滑杆通过调速通孔伸至通孔内,螺杆螺纹连接在调速通孔内。
所述螺杆上设有调速按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光滑杆来调节通孔截面的大小,从而调节流过通孔内液体流量的大小,能够更加精确的控制主体管内液体滴加速度。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中调速机构结构图。
其中
1、磨口塞;2、内锥形磨口;3、支管;4、出液口;5、外锥形磨口;6、调速机构;7、刻度线;8、主体管;61、活塞主体;63、调速按钮;65、光滑杆;66、螺杆;610、通孔;611、凹槽;612、调速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验室用的滴液漏斗,包括主体管8,在主体管8的上下两端设有内锥形磨口2和外锥形磨口5,在内锥形磨口2内设有磨口塞1,在外锥形磨口5内设有出液口4,出液口4的上端与主体管8的腔体相连通,在主体管8的侧壁上设有支管3,该支管3上端与主体管8的腔体相连通,下端与所述外锥形磨口5相连通,在主体管8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读取主体管8液体容积的刻度线7。
本实用新型为了方便对主体管8液体的流速进行调节,在出液口4内设有调速机构6,该调速机构6包括活塞主体61、光滑杆65和螺杆66,在活塞主体61上设有通孔610,活塞主体61穿过外锥形磨口5伸入出液口4内,且活塞主体61上的通孔610上端与主体管8的腔体相连通,通孔610下端与出液口4相连通,光滑杆65和螺杆66固定连接,光滑杆65穿过活塞主体61伸至通孔610内,且光滑杆65与通孔610相垂直,螺杆66与活塞主体61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为了安装光滑杆65和螺杆66,从而实现调速机构6的调速功能,在通孔610的右侧设有与通孔610相贯通的调速通孔612,在该调速通孔612的内壁上设有螺杆66上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光滑杆65通过调速通孔612伸至通孔610内,螺杆66螺纹连接在调速通孔612内。本实用新型为防止光滑杆65直接抵接于通孔610内而导致通孔610变形,影响调速机构6的密闭性,在通孔610的左侧设有与通孔610相贯通的凹槽611,该凹槽611和调速通孔612位于与光滑杆65和螺杆66同轴的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为方便旋转螺杆66,在螺杆66上设有调速按钮63。
在对主体管8内液体滴加速度进行控制时,旋转螺杆66,调节光滑杆65在通孔610内的位置,从而调节通孔610截面的大小,来调节流过通孔610内液体流量的大小,对主体管8内液体滴加速度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在需完全关闭主体管8内液体流通时,只需旋转螺杆66,将光滑杆65抵接于凹槽611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69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心分离机试管
- 下一篇:一种SCR脱硝催化剂再生成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