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收音机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67621.3 | 申请日: | 2015-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8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杨鹤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鹤鸣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2;H01Q1/2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皮发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收音机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降低收音FM频段的天线驻波比的车载收音机天线。
背景技术
汽车天线应用领域,螺旋天线作为信号接收装置相当常见,因为螺旋天线相对于单极子天线尺寸较短。但传统的螺旋天线多用于单频段,即使有双频段,其工作的两个频段工作频段较高或者两个频段间隔较宽,比如GSM 的800MHz 频段和1900MHz 频段,或者一个为FM 频段,中国87.5~108MHz,一个为GSM800MHz。在较低频段或者工作频段接近的两个频段,比如FM 频段,全球有多个FM 频段,使用螺旋天线设计仍然是一个难题。
于是,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4348899 U”,名称为“双频段螺旋天线”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双频段螺旋天线,包括螺旋上座、决定天线的第一个谐振频率的第一螺旋线圈、决定天线的第二个谐振频率的第二螺旋线圈和螺旋下座;第二螺旋线圈的直径大于第一螺旋线圈的直径,第二螺旋线圈的长度小于第一螺旋线圈的长度;第一螺旋线圈的底端与螺旋下座连接,第二螺旋线圈的底端套在第一螺旋线圈的外部,第二螺旋线圈的顶端与螺旋上座连接,螺旋上座抵住第一螺旋线圈的顶端。该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频段螺旋天线,将第二螺旋线圈套在第一螺旋线圈的一端,可以产生多个谐振频率,并在保证有效接受长度的基础上,大幅降低天线的实际长度以满足实际的尺寸需求,因此能应用于较低频段或者工作频段接近的两个频段。
该实用新型通过双频段螺旋线圈的设置,降低天线的实际长度以满足实际的尺寸需求,但是该方法并不能有效降低收音FM频段的天线驻波比,扩大频带宽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车载收音机天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收音机天线,包括第一密绕弹簧、第二密绕弹簧、螺旋线圈、连接杆以及纤维杆,所述第一密绕弹簧一端与第二密绕弹簧固定连接,第一密绕弹簧另一端与纤维杆固定连接,所述螺旋线圈圈绕在纤维杆上,所述第一密绕弹簧、纤维杆以及线圈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连接杆和第二密绕弹簧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连接杆一端圈绕着第一密绕弹簧,且另一端固定在汽车车身上。
其中,该车载收音机天线还包括纤维杆座,所述纤维杆座为中空圆柱状结构,所述纤维杆一端固定在纤维杆座的中空腔体中,所述纤维杆座一端与第一圈绕弹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螺旋线圈相连。
其中,该车载收音机天线还包括牛角壳体,所述第一密绕弹簧、第二密绕弹簧以及纤维杆座均容置在牛角壳体的腔体内,所述连接杆一端从牛角壳体一端开孔伸出,所述螺旋线圈圈绕在纤维杆上从牛角壳体另一端开孔伸出。
其中,所述连接杆为带外螺纹的螺杆,所述第二密绕弹簧圈绕在位于牛角壳体内的螺杆部分,所述外螺纹设置在位于牛角壳体外的螺杆部分,所述汽车车身上设置有与螺杆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定位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密绕弹簧和第二密绕弹簧由间距为0mm的线圈螺旋式圈绕构成,所述第一密绕弹簧和第二密绕弹簧的总长度为55mm,第一密绕弹簧和第二密绕弹簧的直径均为6mm。
其中,所述螺旋线圈相邻单个线圈之间的间距为2.15mm,螺旋线圈的长度为200mm,且其圈绕的外围直径为3.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收音机天线通过第一密绕弹簧、第二密绕弹簧以及螺旋线圈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的降低收音FM频段的天线驻波比,扩大频带宽度。按照驻波比小于2的要求,其频带可以达到7MHz,在87.5~108MHz的整个FM频段,其驻波比小于6.5。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收音机天线结构简单,实现成本较低,能够广泛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收音机天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第一密绕弹簧 11、第二密绕弹簧
12、螺旋线圈 13、连接杆
14、纤维杆 15、纤维杆座
16、牛角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鹤鸣,未经杨鹤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7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