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造型机的真空吸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71874.8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3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铸星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5/23 | 分类号: | B22C15/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造型机 真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造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造型机的真空吸砂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利用型砂铸造铸件时,在上砂箱与下砂箱之间放置模板,将型砂加入砂箱,然后利用造型机压板压实型砂,将压实的型砂取出之后,向压实的型砂中灌入溶液,待溶液凝固去掉外层的型砂,则一个铸件就制作完毕了。
正常的射砂机构都是通过砂粒的重力将砂粒堆积在物件表面,然后通过挤压成型获得型砂,但是仅靠重力堆积的砂粒,砂粒间间隙较大,结构较为松散,容易出现缝隙,非常容易导致物件出现沙孔,降低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得到紧实型砂的用于造型机的真空吸砂结构。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用于造型机的真空吸砂结构,包括机座、射砂筒、上砂箱、下砂箱、真空泵、出砂管、模板,所述射砂筒通过出砂管与上砂箱和下砂箱连接,所述模板上下分别设置有孔板,所述模板侧面设置有抽气口,所述抽气口通过管道与真空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方的出砂管与上砂箱之间设有导砂板,所述导砂板与水平方向呈25°~50°的倾角,所述下方的出砂管与下砂箱之间设有导砂板,所述导砂板与水平方向呈-25°~-50°的倾角。
作为优选,所述孔板表面套有复数层透气不透砂的纱网。
作为优选,所述射砂筒顶部设置有锥形漏斗式进砂口。
作为优选,所述射砂筒下段剖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真空泵抽气的方式在上砂箱和下砂箱内部形成负压,通过空气的流动可以带动砂粒射入砂箱内,减少砂粒间的间隙;同时由于负压的抽力与距离成反比,凸出结构有利于增加抽力;采用导砂板设计,可以将砂粒反弹的射向模板表面,避免砂粒仅仅只在模板前段堆积,使得砂粒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为一种用于造型机的真空吸砂结构,包括机座8、射砂筒1、上砂箱2、下砂箱3、真空泵9、出砂管4、模板13,所述射砂筒1通过出砂4管与上砂箱2和下砂箱3连接,所述模板13上下分别设置有孔板11,所述模板13侧面设置有抽气口10,所述抽气口10通过管道与真空泵9连接。
为了避免砂粒仅仅只在模板前段堆积,所述上方的出砂管4与上砂箱2之间设有导砂板6,所述导砂板6与水平方向呈25°~50°的倾角,所述下方的出砂管4与下砂箱3之间设有导砂板6,所述导砂板6与水平方向呈-25°~-50°的倾角。
孔板11的直径小于沙粒的直径,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更小的颗粒进入真空泵,损坏机器,所述孔板11表面套有复数层透气不透砂的纱网12。纱网的的空隙率大,但是强度不高容易变形磨损,通过纱网和孔板组合可以进一步减少细小颗粒进入真空泵。
为了加快砂粒的装载速度和提高射砂速度,所述射砂筒1顶部设置有锥形漏斗式进砂口7。
为了避免砂粒在射砂筒底部堆积,所述射砂筒1下段剖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
本申请采用真空泵抽气的方式在上砂箱和下砂箱内部形成负压,通过空气的流动可以带动砂粒射入砂箱内,减少砂粒间的间隙;同时由于负压的抽力与距离成反比,凸出结构有利于增加抽力;采用导砂板设计,可以将砂粒反弹的射向模板表面,避免砂粒仅仅只在模板前段堆积,使得砂粒分布更加均匀。实际使用时,射砂速度明显提升,型砂紧实,气孔少,铸件良品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铸星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铸星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18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魔芋精粉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入口流体流和冲击角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