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73236.X | 申请日: | 2015-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2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寿皓;陈宁;韦小兰;朱良枚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B7/04;H01B7/02;H01B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屈慧丽;曹志霞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电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高温同轴电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移动通信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舰船用电缆、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内部连接线等。传统的半柔同轴电缆采用镀银铜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镀锡铜线编织浸锡外导体;传统的半硬同轴电缆采用镀银铜线或镀银铜包钢线内导体,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平滑金属管外导体。半柔同轴电缆具有柔软特点,半硬同轴电缆具机械强度高特点。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机柜和超高频电子装置朝小型化发展,对布线系统里的电缆质量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要求电缆同时具备尺寸小、耐高温,超柔、机械强度高和更低损耗特点。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该电缆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层和螺旋皱纹外导体结构,具有损耗更低,功率更高,耐高温,相位稳定性优,机械强度高和柔软易弯曲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同轴电缆,由内而外依次包括金属内导体、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层、螺旋形金属管状皱纹外导体和外护套层。
优选地,所述螺旋形金属管状皱纹外导体与外护套层之间增设有金属线编织外导体。
优选地,所述金属内导体为单芯镀银铜线、镀银铜包钢线或是多芯镀银铜合金线。
优选地,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层为膨体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层或是微孔低密度聚四氟乙烯绕包带绕包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单芯镀银铜线、镀银铜包钢线或是多芯镀银铜合金线中的镀银层厚度不小于1微米。
优选地,所述低密度聚四氟乙烯绕包带的表观密度为0.4~1.7g/cm3,绕包带的厚度不小于0.08mm。
优选地,所述金属线编织外导体为镀锡铜线、镀锡铜线或者镀锡铜包铝合金编织。
优选地,所述外护套层材料为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低烟阻燃聚氯乙烯、聚氨酯或嵌段聚醚酰胺弹性体PEBAX。
优选地,所述螺旋形金属管状皱纹外导体所用材料为铜带、铝带、铜包铝带。
优选地,所述铜带厚度不小于0.12mm,铝带厚度不小于0.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电缆,采用膨体微孔聚四氟乙烯或是微孔低密度聚四氟乙烯绕包带绕包结构,相当于发泡结构,与传统的实芯结构相比介质损耗更小,且具有非常稳定温度特性。
传统的半柔电缆在受较大机械力的作用,容易引起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的尺寸变化及结构错位,导致相位变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螺旋形金属管状皱纹外导体或者金属管状皱纹外导体外加金属线编织外导体,可有效减少机械长度的变化,在兼备了超柔特性同时还提高电缆的机械相位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和金属带螺旋皱纹外导体结构,同时兼备了超柔及机械强度高的特性,而且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电缆的相位稳定性会明显优于实心聚四氟乙烯绝缘电缆,特别适用于小型微波和超高频电子装置里用作信号传输连接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其主要用于通信、相控雷达、射频设备和超高频电子装置中用作射频信号传输线的超柔高功率皱纹同轴电缆。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同轴电缆,由内而外依次包括金属内导体1、膨体微孔聚四氟乙烯绝缘层2、螺旋形皱纹金属管状外导体3和外护套层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32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