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73790.8 | 申请日: | 2015-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0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飞;胡波;谢新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175;A61M5/165;A61M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郑建华;钱成岑 |
地址: | 64140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液 输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液采输血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行业中使用的血液采输血器上设置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该排气支路为医用连接软管,其两端分别与空气过滤器、穿刺器连接相通。在采血治疗中,当血液采输血器在进行穿刺输液瓶操作时,先将穿刺器穿插输液瓶,并将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固定朝上,因此,时有发生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忘记重新固定,或者固定不好,从而出现管路打折或者空气过滤器漏液情况,影响了正常输液,降低了血液采输效率,甚至造成污染,而且,在输血完成后,管路中残留的血液也不能冲洗干净,从而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上述的缺陷外,还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上的输液针与软管的连接方式是采用带锥度的直通连接,因此,连接可靠性不高,存在受外力脱落的隐患。
第二,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在采输血过程中,由于与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相连的穿刺器无手柄位置,所以也增加了穿刺操作时的劳动强度。
第三,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中的血液过滤器安装在滴斗内腔中,其与滴斗是同用一个内部空间,且血液先进入血液过滤器的无滤网端,再从有滤网端流出,流动的血液对滤网有一定的压迫作用,且血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因此,很不利于及时观察管路系统中的血液流速。当有血凝块进入滴斗内部空间后,很容易沉积在血液过滤器的滤网上,造成血液过滤器(滤网)易堵塞。如果强行挤压滴斗,又容易把血凝块挤进滤网内,并随着流动的血液进入人体中,对人体的输血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当血液过滤器发生堵塞时,不易及时被发现,因此,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
第四,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通常是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其中的滴斗、导管等组件的主要材料基本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当血液采输血器使用完后,通常是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废弃处理。在焚烧处理时,聚氯乙烯材料的燃烧处理比较困难,掩埋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和二噁英气体,氯化氢会形成酸雨,而二噁英气体是致癌物质。因此,很不利于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提高血液采、输效率,同时避免造成污染,有利于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包括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第一穿刺器以及第二穿刺器和输液针,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一端均与第六连接软管连接,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相通,在采血支路与第一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在输血支路与第二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止液夹,所述输液针与第七连接软管连接,所述第六连接软管与第七连接软管之间组成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穿刺器上设置贯通穿刺头的进气通道,在进气通道上设置单向进气膜,在所述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滚轮式流量调节器。
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弹性球,所述弹性球上设置通孔,所述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贯穿通孔。
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弹性球,在弹性球上设置通孔,在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波纹管,所述弹性球安装在波纹管内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穿刺器还包括带有通孔的固定支架和固定盖,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密封连接在进气通道进口端,且固定支架上的通孔与进气通道相互贯通,所述单向进气膜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进气通道的进气口端,所述固定盖与固定支架密封连接以关闭固定支架进气口部,与固定支架相互分离以打开固定支架进气口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盖截面形状呈T形,其凸起部与固定支架上的通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与单向进气膜之间设置空气过滤膜。
优选地,所述第六连接软管一端固定连接标准外圆锥螺纹接头,所述第七连接软管一端固定连接标准内圆锥螺纹接头,所述标准内圆锥螺纹接头与标准外圆锥螺纹接头之间组成螺纹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穿刺器上固定连接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呈梯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37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