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74399.X | 申请日: | 2015-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9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柳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潇明 |
主分类号: | H01R13/71 | 分类号: | H01R13/7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插头。
背景技术
三孔插座安装时,下方两孔接电源线,零线接左孔,相线接右孔,上面大孔接保护接地线。插座的接地线孔则接触三脚插头最长最粗的插杆,再由插杆接到电器的金属外壳。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电熨斗等都要接驳接地线。
接地线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电流。但一旦电器漏电,电流就从外壳经接地线流入地。由于接地线的电阻比人体的电阻小得多,故绝大部分的电流沿此线流入地,而流过人体的电流就小至安全范围。
所以说:当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先插上孔插座,确保金属外壳首先接地,如果用电器漏电,人体被地线短路,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操作顺序的重要性,导致存在诸多危险:如果当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先插左孔插座,火线首先和用电器相连,如果用电器漏电,人体接触用电器会间接接触火线,会发生触电事故。
此外,现有的插线板的插座密集,一旦都被利用或接口过紧,导致插头不易拔出,强制拔出会产生安全隐患,这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导致很多用户懒于将电器的插头拔下,电器产品待机消耗掉电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方便、严格操作规范、防止触电、灵活断电、避免待机产生能量损耗新型安全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插头,包括有壳体、外接入线、地线插杆、火线插杆和零线插杆,所述的外接入线设置在壳体的后端,所述的地线插杆、火线插杆和零线插杆的一端伸出于壳体的前端、另一端插入壳体内与外接入线电性连接,所述的火线插杆插入壳体的一端设置有静触头;所述的壳体的后端对应着火线插杆的位置设置有按钮,所述的按钮连接有弹簧,所述的弹簧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的弹簧相对按钮的一端设置有动触头,当按钮处于按下状态时,动触头和静触头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弹簧和动触头之间设置有绝缘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插头的优点是:
1、由于地线插杆设置在壳体的前端,虽然火线插杆和零线插杆也伸出于壳体的前端,可是由于火线插杆没有接通导线,所以这样,在插头插入插座的操作中,保证了地线插杆先连接,使得电器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一旦电器漏电,电流就从外壳经接地线流入地。
2、操作按钮,使得火线插杆的静触头和动触头相接处,使得火线插杆接入到电路中,电器才接入电源,这样严格了三脚插头的接入顺序,规范了用电安全,防止了因为火线首先和用电器相连会发生触电事故的发生。
3、操作按钮,使得静触头和动触头复位,处于分离状态,这样即使插头没拔出,也可以使得用电器完全断电,避免待机产生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壳体,20、外接入线,30、地线插杆,40、火线插杆,41、静触头,42、动触头,50、零线插杆,60、弹簧,70、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中所示的新型插头,包括有壳体10、外接入线20、地线插杆30、火线插杆40和零线插杆50,外接入线20设置在壳体10的后端,地线插杆30、火线插杆40和零线插杆50的一端伸出于壳体10的前端、另一端插入壳体10内与外接入线20电性连接,火线插杆40插入壳体10的一端设置有静触头41;壳体10的后端对应着火线插杆40的位置设置有按钮70,按钮70连接有弹簧60,弹簧60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弹簧60相对按钮70的一端设置有动触头42,当按钮70处于按下状态时,动触头42和静触头41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弹簧60和动触头42之间设置有绝缘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壳体10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凸棱。
本实用新型由于地线插杆30设置在壳体10的前端,虽然火线插杆40和零线插杆50也伸出于壳体10的前端,可是由于火线插杆40没有接通导线,所以这样,在插头插入插座的操作中,保证了地线插杆30先连接,使得电器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一旦电器漏电,电流就从外壳经接地线流入地。
操作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潇明,未经柳潇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743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