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泥浆脉冲发生器防脱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4319.9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7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杰;付翠玲;张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伦贝谢金地伟业油田技术(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3/01 | 分类号: | E21B23/01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郑向群 |
地址: | 25709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浆 脉冲 发生器 脱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钻井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泥浆脉冲发生器的防脱机构。
背景技术
石油钻井过程中,尤其是水平井、大位移井和分支井等复杂结构井的钻井过程中,国内的约有50%的泥浆脉冲发生器采用的结构为下部座键的形式。
随井况的日益复杂,井底振动、井斜较大,下部座键的泥浆脉冲发生器极易发生脱键的问题。一旦泥浆脉冲发生器脱键,井底将无法形成有效的泥浆脉冲信号,地面采集系统将无法接收井底姿态信息,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起钻,费时费力。
为了避免此类脱键事故的发生,现有产品采取的机构形式主要有3类:1 引斜楔形槽与橡胶O形圈的组合;2 引斜环形槽与钢珠的组合;3 用顶丝将引斜固定在特定位置。其中第3类机构是最有效的防脱措施,但代价是使仪器丧失了仪器的可打捞性能,一旦发生卡钻事故,整串井下仪器将无法取出。第1类机构,虽然宣称在特殊井况条件下,可以添加多道橡胶O形圈增加防脱力,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第2类机构,比第一类机构防脱力要略大,但结构复杂,不耐冲刷,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实践证明,泥浆脉冲发生器的防脱机构设计是国内下座键脉冲器亟待解决的难题。防脱机构在提供足够防脱力的同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是大势所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泥浆脉冲发生器防脱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泥浆脉冲发生器防脱机构,包括循环套、引斜、由引斜楔形槽、O形圈,所述的引斜与循环套相配合,引斜楔形槽有斜面角度,O形圈内部为金属丝缠绕而成,O形圈外层包裹橡胶,O形圈中间为空腔。
所述O形圈为防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同传统机构的橡胶O形圈相比较,O形圈截面径向的弹性要大得多,且不易变形,在受到大的挤压后,一旦撤掉挤压力,仍能迅速恢复原本的形状。在引斜要向外脱出时,因O形圈弹性变形而产生的防脱力比传统的橡胶O形圈要大的多。万一发生卡钻事故,打捞工具所承受的拉力大于防脱力,仍能顺利的打捞作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解决下座键泥浆脉冲发生器易发生脱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O形圈结构图。
其中:1为循环套,2为引斜,3为引斜楔形槽,4为O形圈,5为橡胶,6为金属丝,7为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泥浆脉冲发生器防脱机构,包括循环套1、引斜2、由引斜楔形槽3、O形圈4,所述的引斜2与循环套1相配合,引斜楔形槽3有斜面角度,O形圈4内部为金属丝缠绕而成,O形圈4外层包裹橡胶5,O形圈4中间为空腔7。
所述O形圈4为防脱。
引斜楔形槽3与O形圈4配合,在引斜2放入循环套1时,O形圈4滑至楔形槽3空间较大的位置,基本不会阻碍引斜2的行进。
因井底振动、井斜较大或其他原因导致引斜2要从循环套1中脱出时,因引斜楔形槽3的斜面角度,O形圈4被挤压至楔形槽3空间较小的位置,O形圈4产生弹性变形。进而转换为沿引斜2轴向与其脱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该推力与O形圈4的弹性变形成正比。引斜2脱出循环套1的趋势越明显,相应的,O形圈4产生的反向推力越大,由此,阻碍引斜2的脱出,满足下座键泥浆脉冲发生器的防脱键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伦贝谢金地伟业油田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未经斯伦贝谢金地伟业油田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4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燕尾挡板式水力锚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液压钳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