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跨超声速风洞挠性喷管型面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4641.1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7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叙辉;芮伟;高川;王博文;凌忠伟;敬华;秦建华;喻波;陈海峰;李平;唐亮;蒋婧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超声速 风洞 喷管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超声速风洞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对跨超声速风洞挠性喷管型面控制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喷管是风洞气流的加速部件,其型面对试验段气流的速度场、方向场的均匀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是风洞获得可靠试验数据的基本保障,不同的速域采用不同的型面,亚、跨声速风洞的喷管为收敛性的声速喷管,超声速风洞的喷管为收敛-扩张性的拉瓦尔喷管,外形曲线采用超声速特征线方法或三次曲线法来设计。喷管挠性板通过布置在背气流面上的铰链支撑点与执行机构相连,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执行机构的行程来控制挠性板的弯曲形状使之与喷管理论气动型面相吻合以得到不同试验马赫数的喷管型面。
传统跨超声速风洞喷管型面控制系统所采用的伺服液压控制方式,其机械定位与液压成型并锁紧策略,存在同步性差、日常维护量大及环境因素限制等问题。随着运动控制技术的创新,以及电气设备性能的提高、功能的增强,多电机直接驱动喷管执行机构的同步控制方式得以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大跨度分布的多个由电机驱动的执行机构在独立控制与同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跨超声速风洞挠性喷管型面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以保证执行机构将挠性板折成与不同马赫数所对应喷管理论气动型面相吻合的弹性曲面并有较高的重复精度,且在成型过程中将挠性板弯折应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一种针对跨超声速风洞挠性喷管型面控制系统,包括一个控制计算机、两套相对独立且相似的上、下挠性喷管型面控制子系统;上、下挠性喷管型面控制子系统互为镜像,分别通过一个网络交换机与控制计算机连接;所述上、下挠性喷管型面控制子系统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主运动控制器,主运动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线与驱动器连接,驱动器输出连接到电机,电机输出到电动缸;所述电动缸上设置有传感器,电机上设置编码器,编码器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集线器连接到主运动控制器;所述上、下挠性喷管型面控制子系统中的喷管型面喉道处设置有应变信号采集模块,应变信号采集模块通过IO模块连接到主运动控制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下挠性喷管型面控制子系统分别包括有一个主运动控制器,三个扩展运动控制器,每一个扩展运动控制器的电气连接结构与主运动控制器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运动控制器控制的一台电机连接两台电动缸,所述扩展运动控制器控制的一台电机连接一台电动缸。本方案中共有14组电动缸和3组螺旋升降机均通过摆动式铰链或单点铰链与喷管挠性板连接,其中,1~5组电动缸分别由 一台伺服电机驱动两台并列的电动缸,6~14组电动缸分别由一台伺服电机驱动一台电动缸;三组螺旋升降机分别由一台伺服电机驱动一台电动推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动缸上均设置有外置直线位移传感器。所述扩展运动控制器控制的电动缸上均外置设置有旋转编码器。本方案中的14组电动缸均外置直线位移传感器,同时第6~14组电动缸还分别外置一个旋转编码器(共9个),对所有电动缸的位移进行测量,位移量通过编码器反馈接口传输给主运动控制器来计算位移偏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变信号采集模块设置在挠性板弯曲应力集中的喷管型面喉道附近;采集的应变信号经调理单元处理后,通过PROFIBUS DP扩展的信号采集模块发送至主运动控制器,进行安全连锁处理,以防止执行机构的不同步运行而造成挠性板的损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上内置绝对编码器,用于对其速度、加速度、位移信息反馈至驱动器。
本方案中的控制计算机,通过以太网与子系统建立联接并通讯,可执行“远程”操作,实现系统所辖设备的单轴运动控制、应变信号处理、驱动使能控制、联动控制、回零控制、位置监测、故障信息检测、安全联锁控制、以及监控/诊断控制等功能。
本方案的子系统的人机界面安装于风洞挠性喷管现场控制柜中,可执行“本地”操作,实现该子系统所辖设备的单轴运动控制、应变信号处理、驱动使能控制、联动控制、回零控制、位置监测、故障信息检测、安全联锁控制、以及监控/诊断控制等功能。
本方案中的主运动控制器(内置一个运动控制单元),利用内部逻辑电路对接收到的操作指令进行处理后产生相应控制脉冲,通过PROFINET(PN)总线发送给四台驱动器的运动控制单元。各运动控制单元将接收到的脉冲送入脉冲列形态,经内部控制环路后产生转矩电流,通过DRIVE-CLiQ(DRIVE Component Link with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接口传输给执行机构电机模块,由此来驱动伺服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46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草远程加香加料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布式立体绿化管理控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