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渣浆输送橡胶管弯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7488.8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9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钱国峰;刘海庆;宋文进;徐东英;张志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丰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3/00 | 分类号: | F16L43/00;F16L55/045;F16L11/08;F16L11/12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晓波 |
地址: | 264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橡胶管 弯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渣浆输送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渣浆输送橡
胶管弯头。
背景技术
目前矿物加工、精煤制备、电厂、钢铁和水泥行业中的渣浆输送需要具有高抗磨性、挠性及减震特性的专用管路进行输送。在渣浆的输送过程中,渣浆对输送管路的冲击最显著的表现在对弯头部位的冲击,由于目前弯头部位多采用钢质冲压弯头或在钢制冲压弯头内加装内衬橡胶层,在高流速状态下,渣浆对弯头部位的持续冲击造成弯头部位极易磨损、破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目前在渣浆输送过程中对输送管弯头部位的冲击以及弯头部位易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渣浆输送橡胶管弯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渣浆输送橡胶管弯头,包括直管部及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部及弯折部的管壁由外向内依次由外橡胶层、外帘线层、钢丝层、内帘线层及内橡胶层经过硫化后形成一体;所述的钢丝层以螺旋缠绕的形式覆盖在内帘线层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内弯处管壁的各层厚度与直管部管壁的各层厚度一致,弯折部外弯处管壁的内橡胶层比直管部管壁内橡胶层的厚度增加30-50%。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外弯处钢丝层的螺距为内弯处钢丝层的螺距2-3倍。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外弯处的内橡胶层上设有若干凹陷孔。
该渣浆输送橡胶管弯头采用上述结构后,抗冲击及耐磨蚀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使用寿命明显延长,非常适用于极端恶劣的矿山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渣浆输送橡胶管弯头,包括直管部1及弯折部2,直管部1及弯折部2的管壁由外向内依次由外橡胶层11、外帘线层12、钢丝层13、内帘线层14及内橡胶层15组成。上述各层组织结合后经过硫化形成一体。其中所述的外帘线层12及内帘线层14采用化纤织物与橡胶压延而成,制作时现在内橡胶层15的表面帖敷内帘线层14,然后在内帘线层14的表面以螺旋缠绕的形成将钢丝缠绕在内帘线层14表面形成钢丝层13,在钢丝层13表面帖敷外帘线层12及外橡胶层15,然后将上述各层结合后的橡胶管弯头送入硫化机中进行硫化使各层形成一体而成。
该橡胶管弯头采用上述结构后,其承压性能、耐磨性、抗腐蚀性及耐冲击性得到极大提高,相对于传统钢制弯头表现出较佳的柔韧性,能够有效缓冲渣浆在输送过程中对管壁造成的冲击,使弯头的寿命得到有效延长。
如附图1所示,由于渣浆在弯头部位渣浆流的流向得到改变,弯折部对渣浆流形成阻挡,此时渣浆流对弯折部形成较大的冲击力,该冲击力尤其表现在对弯折部2的外弯处的内壁上,使用过程中发现,弯头在长时间使用后,其破损部位多发生在外弯处,而内弯处极少损坏,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外弯处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进行改进。
1、如附图1所示,弯折部2内弯处2-1管壁的各层厚度与直管部1管壁的各层厚度一致,而弯折部外弯处2-2管壁的内橡胶层15比直管部1管壁内橡胶层的厚度增加30-50%。将弯折部外弯处2-2管壁的内橡胶层加厚后,既增加了弯头外弯处管内壁的耐磨性能,同时也增加了外弯处内壁对渣浆的缓冲性,使渣浆的冲击力得到缓解,从而提高弯头的使用寿命。
2、由于钢丝层13的作用主要是对弯头起到支撑作用,增加弯头的强度,但外弯处2-2的钢丝层过硬则会降低弯头的缓冲性能,过硬的钢丝层会使外弯处的硬度如同钢制弯头一样,外弯处2-2的管壁不能随渣浆冲击力的改变而出现涨缩变化,导致渣浆冲击力持续的直接作用在外弯处的内管壁上,随时间延长,外弯处的内橡胶层会急剧磨损,导致外弯处损坏。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将弯折部外弯处2-2钢丝层的螺距设计为内弯处钢丝层的螺距2-3倍。外弯处2-2的钢丝层的螺距加大后,能够有效降低钢丝层的硬度,渣浆在对外弯处进行冲击时,外弯处的管壁会向外形成膨胀,从而对渣浆的冲击力形成缓冲,降低冲击力的大小,从而延长了外弯处内橡胶层的磨损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丰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海丰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74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