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压器及包括其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0391.2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3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黄秋露;王荣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25/12 | 分类号: | F01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包括 发动机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器及包括该增压器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设计的小型化趋势使得增压器发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增压器用于车用发动机上的作用是将新鲜空气在增压器的压气机内增压后进入发动机,从而增加进气量,相应地提高循环供油量,达到提高发动机的功率的效果。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增压比的不断升高,使得发动机在大负荷工况下增压后的温度不断提高,气体在增压器流道的温度上升会导致压气机的效率受到影响,同时,温度的升高使得增压器叶轮的强度也随之变弱,耐久性也受到影响。
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在大负荷工况下降低发动机的温升的增压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在大负荷工况下降低发动机的温升的增压器及包括其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器包括压壳,所述压壳中设置有用于通入增压气体的压气流道,所述增压器还包括水套,所述水套中设置有用于通入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与所述压气流道通过所述压壳的外壁阻隔。
优选地,所述压气流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道并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水套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翅。
优选地,所述水套上设置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水套的最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流道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mm。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增压器,还包括水泵和冷却液水壶,所述水套、所述水泵和所述冷却液水壶通过管道串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道上设置有散热器。
优选地,所述管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水泵的控制输入端通信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设计独立的冷却流道和散热翅,使气体在压气流道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冷却,实现气体等温压缩,从而改善压气机效率特性,提高压气机的高效工作区域,同时拓宽压气机的流量区域,扩展增压器在发动机中的匹配区域;通过对增压器压壳冷却水与中间体总成的冷却水进行串联的设计,使用独立的冷却水系统实现对压壳温度的控制,即能降低高流量下的气体温度,同时能够解决低温下压气机结冰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器的优选实施例。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图。
图3是图2的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优选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器的优选实施例;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图;图3是图2的断面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器包括压壳1和水套2,所述压壳1中设置有用于通入增压气体的压气流道11,所述水套2布置在所述压壳1的外侧或内部,所述水套2中设置有用于通入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液流道10,所述冷却液流道10与所述压气流道11通过所述压壳1的外壁阻隔。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压壳1的外部设置水套2,在水套2中通入循环的冷却液,从而实现增压器的降温。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冷却液从所述水套2中的冷却液流道10循环流动,从而使所述压气流道11中的增压气体的温度降低。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器包括涡壳3、中间体总成3'、以及如上所述的压壳1和水套2,其中,压壳1可以由铝浇铸后精加工而成。所述涡壳3和所述中间体总成3'是增压器的固有部件,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涡壳3与所述中间体总成3'可以通过卡箍进行连接,所述中间体总成3'与所述压壳1可以通过内置卡子进行限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03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