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滑膛弹道发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7824.7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30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伍俊;肖玲;庄铁栓;易治;赵骞;闫鹏;高超;杨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 |
主分类号: | F41F1/00 | 分类号: | F41F1/00;F42B35/00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8 | 代理人: | 李路平 |
地址: | 47102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滑 弹道 发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军用固体发射药为能源的弹道发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速滑膛弹道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防护工程的终点弹道效应试验中,发射模拟弹丸通常是采用制式牵引火炮来实施。防护工程的终点弹道效应试验往往具有很大的探索性质,特别是在新型防护材料及高速动能毁伤效应试验中,要求将大质量的弹丸以很高的初速发射;采用普通制式火炮进行此类试验时,发射的弹丸质量相对固定,且弹丸初速覆盖范围较小,初速和抗偶然过载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试验条件的要求,用于终点弹道效应试验时适应性不强,很难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质量弹丸发射试验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终点破坏效应和工程防护试验研究中,普通制式装备牵引火炮已发射标准质量弹丸为主,主要用于检验性试验验证,不适合用作大质量高速弹丸的弹道发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满足高速动能武器、大质量高速破片终点破坏效应试验和防护技术研究需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高速滑膛弹道发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滑膛弹道发射装置,所述的发射装置包括有炮尾、反后坐装置、摇架、身管、上炮架、行走及升降机构和下炮架;所述的身管穿过摇架连接在所述炮尾的前部;所述的摇架通过耳轴与上炮架连接,所述的上炮架上具有用以与耳轴配合的耳轴室;所述的上炮架固定在下炮架上;所述的反后坐装置具有上下设置的主制退机和辅助制退机;所述的主制退机安装在炮尾与摇架的上方,所述的辅助制退机安装在炮尾与摇架的下方;所述的反后坐装置还设置有复进机,所述的复进机安装在炮尾与摇架的上方,并与所述的主制退机并列设置;所述上炮架、下炮架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行走及升降机构;所述的行走及升降机构的壳体为筒状,并与所述的上炮架、下炮架固联;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螺杆螺母升降机构;所述螺杆螺母升降机构的下端固定有用以发射装置在铁轨上前后运动的滚轮;所述的滚轮为在螺杆螺母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上升、使所述的上炮架、下炮架相对滚轮下降,并使下炮架与射击靶位相对固定,所述的滚轮为在螺杆螺母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下降、使所述的上炮架、下炮架相对滚轮上升脱离射击靶位,并使滚轮与铁轨配合实现发射装置在铁轨上前后运动的结构。
所述的螺杆螺母升降机构包括有壳体、转动手柄、升降螺杆、升降螺母;所述的壳体由上壳体、下壳体连接而成;所述的上壳体、下壳体均为筒状,所述升降螺杆与所述的升降螺母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升降螺杆的上端伸出上壳体与转动手柄固联,所述的滚轮连接在所述升降螺母的下端。
所述的炮尾为中空结构的正方体;所述炮尾内具有炮闩;所述炮闩的外形呈横楔式;所述的炮闩内装填有弹丸和发射点火的电点火机构,所述炮尾上具有用于与身管、反后坐装置联接的接口。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速滑膛弹道发射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大长度、大壁厚、大直径的身管,满足了高速动能武器、大质量高速破片终点破坏效应试验和防护技术研究需要,它能将7kg以上级弹丸加速到5~6马赫以上发射并命中到试验目标区;
2)对耳轴与耳轴室位置的确定,使得射击时对架体的翻转力矩最小,同时又保证了在调整摇架俯仰角时,人工操作又不至于太困难;
3)反后坐装置采用两个制退机加一个复进机的机构,克服了高速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减小了架体的受力和变形,确保了射击的安全;满足了大质量弹丸高初速发射试验的要求,使后坐长度和后坐力同时达到最佳状态;
4)行走及升降机构的结构设计,解决了快速移动和安装弹道发射装置的问题。
5)采用本实用新型,在常温条件下时发射7.08kg弹丸时,出口初速达到1822m/s,最大膛内压力不超过530MPa。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炮尾、身管、反后坐装置、摇架装配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行走及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78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防暴盾牌
- 下一篇:自动清洗系统和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