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辊道式抛丸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9178.8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5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丁仁相;吕山;马宏伟;苏海;程文圣;王青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C3/14 | 分类号: | B24C3/14;B24C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毛胜昔 |
地址: | 2664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辊道式 抛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抛丸清理机,尤其涉及一种辊道式抛丸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辊道式抛丸机的输送辊道分为上料机构、进料辊道、出料辊道、卸料机构、卸料限位装置等。辊道在辊道支架上平行布置,驱动电机一般采用变频调速。辊道式抛丸机工作时,待处理工件置于辊道上,沿直线方向进入抛丸室,经抛丸清理后,沿直线方向被辊道送出。
这种结构形式的辊道式抛丸机利用高效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流束击打待处理工件表面上氧化皮、锈层及其杂物,使之获得精细的光亮表面,使工件显出金属本色。
但是,这种结构形式的辊道式抛丸机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缺陷。即,工件的下平面需要有一个规则的平面与辊道接触,否则工件将无法输送,只能借助工装运载工件,清理完成后工装需要转运到送进辊道端,其工装通常需要由人工,借助小推车将该工件从抛丸机的出口端推送至抛丸机的工件进口端。这样,一方面,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工人劳动强度大。
更为重要的是,抛丸机安装的车间室内空间一般均较为狭窄,遇大尺寸工装,这种“由后至前”的人工转运,有时几乎无法完成,需要借助车间屋顶上安装的吊装机构进行转运,十分不便。
如何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生产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可根据使用需要重复进行工件抛丸处理的辊道式抛丸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辊道式抛丸机,安装在地面基础上,其包括传动系统、送进壳体、清理室、抛丸器总成、横向螺旋、送出壳体、提升机、纵向螺旋、输送辊道、分丸系统、分离器及机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辊道为封闭式近似椭圆形的网架结构,所述输送辊道在所述传动系统的驱动下,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辊道式抛丸机可根据使用需要重复进行工件抛丸处理,并且在重复进行工件多次处理的过程中,无需进行工件的转运或搬运。
上述技术方案的辊道式抛丸机具有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生产适应性强,使用方便等 特点
优选为,上述环形输送辊道上设置有若干数量的滚筒,每个滚筒上均分别设置有若干数量的钢制保护套;在同一滚筒上,各钢制保护套依次紧紧贴合在一起。
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可以有效保护造价相对较高、更换维修相对较复杂的滚筒。从而,利于设备运行成本的有效控制。
进一步优选,上述钢制保护套材质为耐磨铸钢。
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抛丸机使用过程中,工件与滚筒之间的摩擦相对较剧烈这样一种具体工况;并且钢制保护套的拆装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可根据使用需要重复进行工件抛丸处理,并且在重复进行工件多次处理的过程中,无需进行工件的转运或搬运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辊道式抛丸机,安装在地面基础1上,其包括传动系统2、送进壳体3、清理室4、抛丸器总成5、横向螺旋6、送出壳体7、提升机8、纵向螺旋9、输送辊道10、分丸系统11、分离器12及机顶平台13;其特征在于,上述输送辊道10为封闭式近似椭圆形网架结构,上述输送辊道10在上述传动系统2的驱动下,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上述输送辊道10上设置有若干数量的滚筒,每个滚筒上均分别设置有若干数量的钢制保护套21;在同一滚筒上,各钢制保护套21依次紧紧贴合在一起。
上述钢制保护套21材质为耐磨铸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91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