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2216.0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9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强;王长安;杨专钊;吴金辉;刘迟;李安强;王志鹏;王文嘉;冯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于国富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钢管 静水 爆破 试验 传感器 分布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新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关于石油管道中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在试验开始前,采用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譬如超声、射线、磁粉等,对钢管进行静态检测,试验过程中,采用压力传感器或者应力应变片来测量钢管的强度和变形情况,试验结束后,通过断口分析得出钢管的韧性性能。现有石油管道中钢管的钢管存在以下不足:最危险的隐患都是存在于钢管发展过程中,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现有常规的静水压爆破试验并不能及时反映出钢管内缺陷的活性,并及时预知试验过程中的由于缺陷引起的突然失效,因此造成现有常规的静水压爆破试验并不能准确的给出被测试钢管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在被检测钢管的左封头和右封头各安装一个传感器,在所述钢管的管身上顺序设置三组传感器组,每组传感器组中包括两个传感器,且两个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钢管直径的两端,且第二传感器组中的两个传感器连接形成的线段分别垂直于第一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中的两个传感器连接形成的线段。
优选地,第一传感器组和第三传感器组相对于所述钢管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中两个传感器形成的横截面与最近封头的距离是所述钢管长度的1/6。
优选地,第二传感器组中两个传感器形成的横截面与所述钢管的中心线所在横截面重合。
优选地,位于左封头处的传感器和位于右封头处的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左封头和所述右封头的中央。
优选地,位于左封头处的传感器与位于右封头处的传感器的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钢管的长度,且所述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第二传感器组和所述第三传感器组分别所在横截面。
优选地,位于左封头处的传感器、位于右封头处的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第二传感器组和所述第三传感器均是声发射传感器,且均与声发射仪数据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传感器的分布结构实时监测记录典型部位的应力释放、变形、异常声响等情况,评价结构的完整性,为其正常安全运行、使用、维护等提供原始相关数据;
2、因为在钢管的左、右封头处均设置了传感器,因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能够对封头可能发生的失稳破坏失效进行实时监控,预防由未知不连续缺陷引起系统的灾难性失效,确保静水压爆破试验正常开展和顺利完成;
3、因为在钢管的管身上设置了三组传感器,故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能够实现对典型、重点部位的各类遗留缺陷的危害性与活动程度的实时监测,评价各类遗留缺陷的危害性、活动性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立体示意图,其中1、2分别与位于左封头和右封头的传感器,3和4组成第一传感器组,5和6组成第二传感器组,7和8组成第三传感器组;
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是基于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的加压保压过程曲线示意图;
图5是降压后重新加压处理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述在输送钢管静水压爆破试验中钢管上传感器的分布结构,在被检测钢管的左封头和右封头各安装一个传感器,在所述钢管的管身上顺序设置三组传感器组,每组传感器组中包括两个传感器,且两个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钢管直径的两端,且第二传感器组中的两个传感器连接形成的线段分别垂直于第一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中的两个传感器连接形成的线段,对分布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一)、第一传感器组和第三传感器组相对于所述钢管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中两个传感器形成的横截面与最近封头的距离是所述钢管长度的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未经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22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