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6592.7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4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E21B43/24;E21B43/30;E21B36/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燃 开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
背景技术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又称气冰或固体瓦斯,是一种白色或浅灰色结晶。作为燃料能源,可燃冰清洁无污染,燃烧放热量大,1m3可燃冰相当于164m3的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可燃冰分布广储量大,可作为石油及天然气等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全球远景总资源量约10万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2倍,可供人类使用6.4万年。可燃冰海底分布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水深300~4000m)海底处及其下约650m沉积层内,以及大洋水深100~250m以下的极地海陆架和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区。目前中国从事可燃冰研发单位主要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和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勘探方法日趋成熟。主要开采方法有3种:一是热激化法,即利用可燃冰加热时分解出甲烷气体的原理;二是降压法,专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出甲烷气体;三是注入剂法,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破坏原平衡促使其分解,目前对可燃冰的开采处于试验阶段。加热法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会造成大量的热损失,效率很低,不利于开采固体可燃冰,甲烷蒸汽不好收集。减压法在该方法中,由于没有额外的热量注入水合物开采层,分解所吸收的热量必须由周围物质提供,但是当水合物分解吸收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水合物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会抑制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添加化学试剂法该方法中的化学试剂法较热激发法作用缓慢,费用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设于可燃冰水合物层上;包括一竖直井、至少一水平井、一太阳能加热装置、第一入水导管、至少一第二入水导管、一水气分离装置和一封隔器;所述竖直井贯穿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所述水平井设于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的中部,且该水平井的头部与所述竖直井的底端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位于竖直井的上方,所述第一入水导管穿过竖直井,且该第一入水导管的头部连通于太阳能加热装置,尾部与第二入水导管连通;所述第二入水导管位于水平井内;所述水气分离装置与竖直井连通;所述封隔器密封竖直井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水平井为复数个,所述第二入水导管为复数个;各所述水平井均间隔设于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的中部,且各所述水平井的头部均连通于所述竖直井的底端;每所述第二入水导管均位于一水平井内,且该第二入水导管均与第一入水导管连通。
优选地,每所述水平井上设有复数个热交换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太阳能加热海水制备热量,竖直井和水平井联合开采的布井方式,减小了注入热量成本,增加了开采范围,提高天然气产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平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可燃冰开采装置,设于可燃冰水合物层8上;开采装置包括一竖直井4、至少一水平井7、太阳能加热装置1、一第一入水导管2、至少一第二入水导管3、一水气分离装置5和封隔器6;所述竖直井4贯穿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8;所述水平井7设于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8的中部,且该水平7井的头部与所述竖直井4的底端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1位于竖直井4的上方,所述第一入水导管2穿过竖直井4,且该第一入水导管2的头部连通于太阳能加热装置1,尾部与第二入水导管连通3;所述第二入水导管3位于水平井7内;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与竖直井4连通;所述封隔器6密封竖直井4的顶端。
请再参阅图1-2,所述水平井7可为复数个,所述第二入水导管3可为复数个;各所述水平井7均间隔设于所述可燃冰水合物层8的中部,且各所述水平井7的头部均连通于所述竖直井4的底端;即各水平井7以竖直井4为中心呈放射状结构。每所述水平井上设有复数个热交换孔9。每所述第二入水导管3均位于一水平井7内,且该第二入水导管3均与第一入水导管2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6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补偿井口远程监测系统
- 下一篇:油管内抽油杆打捞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