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及敞篷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7723.3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5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在林;段兴中;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0J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敞篷 汽车 篷布 安装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及敞篷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这对普通硬顶汽车来说是很容易应对的问题,而对敞篷汽车来说,如何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密封性能,又要保证篷布安装简易,便于拆卸,成为敞篷车研发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及敞篷汽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敞篷汽车的密封性能以及篷布安装简易,便于拆卸。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包括:安装在前风窗上横梁上的第一安装结构以及安装在A柱上的第二安装结构;其中,
第一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一约束管;
第一安装板包括相互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水平部、第一弧形部、第一容纳槽以及第一翻边部;第一容纳槽的截面为半圆形结构,第一翻边部的翻折方向朝向第一容纳槽的外侧;
第一水平部焊接在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上,第一容纳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第一约束管卡合在第一容纳槽与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形成的空间内;
第二安装结构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二约束管;
第二安装板包括相互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二翻边部、第二水平部、第二弧形部、第二容纳槽以及第三翻边部;第二容纳槽的截面为半圆形结构,第三翻边部的翻折方向朝向第二容纳槽的外侧;
第二翻边部、第二水平部均焊接在A柱外板上,第二容纳槽的开口方向朝向A柱外板,第二约束管卡合在第二容纳槽与A柱外板形成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均通过辊压成型。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敞篷汽车,包括上述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其中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采用辊压成型,工艺简单,且二者可共用一套压辊,减少了模具开发成本,增加了模具的通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与车身配合良好,能够在保证篷布使用简便的同时保证整车的密封性能,减小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增加整车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B-B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安装结构;2、第二安装结构;3、第一安装板;4、第一约束管;5、第一水平部;6、第一弧形部;7、第一容纳槽;8、第一翻边部;9、第二安装板;10、第二约束管;11、第二翻边部;12、第二水平部;13、第二弧形部;14、第二容纳槽;15、第三翻边部;16、A柱;17、A柱外板;18、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9、前风窗上横梁;20、篷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敞篷汽车篷布安装总成,包括:安装在前风窗上横梁19上的第一安装结构1以及安装在A柱16上的第二安装结构2;
参见图2及图3,第一安装结构1包括:第一安装板3以及第一约束管4;
第一安装板3包括相互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水平部5、第一弧形部6、第一容纳槽7以及第一翻边部8;第一容纳槽7的截面为半圆形结构,第一翻边部8的翻折方向朝向第一容纳槽7的外侧;
第一水平部5焊接在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8上,第一容纳槽7的开口方向朝向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8,以减少行驶过程中空气气流进入车内;第一约束管4卡合在第一容纳槽7与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8形成的空间内,篷布20通过第一约束管4卡合在第一容纳槽7与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8形成的空间内,并配合第一翻边部8与汽车前风窗上横梁外板18之间的间隙实现固定;需要收起篷布20时,只需将第一约束管4取下,便可收起篷布20。
参见图3及图4,第二安装结构2包括:第二安装板9以及第二约束管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77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卡底盘前端结构
- 下一篇:电气接线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