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腹股沟斜疝的经后路腹膜前修补术的补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13892.8 | 申请日: | 2015-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1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孙荣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荣勋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腹股沟 后路 腹膜 修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腹股沟斜疝的经后路腹膜前修补术的补片。
背景技术
腹股沟疝的手术釆用腹膜前修补技术方兴未艾。腹膜前修补一般釆用经前路的方法,比如PHS、MK等手术方式,但这些方法并不是完全的腹膜前修补。完全的腹膜前修补釆用经后路的方法,腹腔镜修补中的TAPP和TEP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开放的腹膜前修补也是完全腹膜前修补术的一种选择。但目前并没有专门为开放的腹膜前修补术设计的补片,一般用经前路的腹膜前手术补片或腹腔镜手术补片代替,或者自行裁剪平片。上述补片并不能完全适合开放的腹膜前修补术的特点,有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腹股沟斜疝的经后路腹膜前修补术的补片。补片补片由基片和帽塞构成,帽塞固定在基片长轴外侧五分之二处。补片的基片为近似椭圆形平片,长径为15cm,由不可吸收材料编织而成,帽塞底座直径为1-1.5cm,高1cm,由可吸收材料编织而成,采用缝合或粘合将帽塞和基片固定呈为一体。
经前路的腹膜前修补术使用的补片包括PHS、UHS、MK等补片,因设计构造的原因,大部分不能用于经后路的手术,现今,开放的经后路的腹膜前修补术可釆用的补片包括3DMAX、Kugle等预成型补片,或裁剪平片。腹膜前修补时补片的移位是术后腹股沟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上述补片一般釆用将补片与腹壁钉合、缝合或胶水粘合的方法使补片固定。与这些补片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基片的基础上增加了帽塞结构,利用患者本身扩大的内环,将帽塞嵌入其中,不仅可以妥善地固定补片,更可以简化手术步骤,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这些均凸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可以看出,这是专门适合于经后路的腹膜前修补术的补片。既往,也有和本实用新型结构类似的疝补片,但均是为筋膜前手术设计,帽塞较大(不易嵌入内环)且主体补片较小(不能完全覆盖肌耻骨孔),故不适合腹膜前修补术。
腹膜前修补术时需要将补片覆盖整个肌耻骨孔,斜疝的疝环即内环并不位于肌耻骨孔的中心,现今,开放的经前路腹膜前修补术,需要通过内环或者切开内环进行腹膜前间隙的建立,这类补片有一部分带有固定部件,手术时将固定部件与内环进行固定,但它们的固定部件均位于补片的中心,不符合斜疝的解剖特点,这些补片的构造也不适合经后路的腹膜前修补术的需要。我们把帽塞设计在补片长径的外五分之二处,与内环在肌耻骨孔的位置相对应,这样能在帽塞嵌入内环后,基片充分的覆盖肌耻骨孔,从而预防直疝和股疝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基片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帽塞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补片的整体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补片由基片1和帽塞3组成,将帽塞3缝合或粘合固定在基片1长径的五分之二处2,使二者成为一体。
具体实施方式
腹膜外空间建立完成后,补片置入时使补片弧形边缘朝向头侧,帽塞3朝向腹壁侧并将其嵌入内环,展平并调整补片位置后,将基片1的内侧边缘与腹直肌缝合固定。帽塞3嵌入内环后能保证补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固定,内侧边缘和腹直肌缝合后又限制了补片的旋转,可以看出,这两个简单步骤便能使补片稳妥地固定,简化了补片的固定程序和手术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荣勋,未经孙荣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138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支气管主干枝芽分杈型内支架
- 下一篇:一种猴手术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