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异养菌测定盒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18413.1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37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泉雅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47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养菌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异养菌测定盒,用于测定异养菌浓度,属于生化仪器领域。
背景技术
异养菌是一种依靠有机物生存的菌类,异养菌含量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指标的高低直接反应水的品质好坏。在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不仅生长繁殖最快,而且数量最多。这类菌群能产生致密的粘液,粘附水中细小的悬浮物和其他丝状菌、霉菌、藻类及原生动物,从而形成黏泥。生物黏泥的大量积聚,会导致管道堵塞,影响传热效果。同时由于细菌分泌酸性物质或在金属表面局部地区形成氧浓差电池,对管道产生腐蚀作用,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业生产活动。另外,对于生活污水来说,判断水体污染程度也需要获取异养菌含量指标,因此,异养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内水体异养菌检测通常采用平皿计数法。该方法的步骤是将待测样品适当稀释,使得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均匀涂布到平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非十分简便,并且所需仪器不宜携带,不适用于现场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异养菌测定盒,可携带到现场监测,使用方便,可准确快速测出水中异养菌含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一种异养菌测定盒,包括盒盖、盒体、测定板,其中测定板置于测定盒内,盒盖与盒体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板包括用于培养异养菌的培养板;所述培养板上设有用于培养异养菌的培养基;所述培养板的表面设有若干菱形凸起或若干网格状凹槽。所述菱形凸起的中央设有球状凸起。所述网格状凹槽为方形网格状凹槽或平行四边形网格状凹槽。该结构形式可以使得培养基有效的附着在培养板上。
优选地,所述测定板悬空于盒体中。该结构可防止在培养异养菌的过程中,盒体内壁所附着的水珠滚入培养板,破坏菌落生长,造成对测定的干扰。
优选地,所述盒体透明。透明的盒体便于在开封使用前观察盒内是否存在污染,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观察内部测定板上的菌落的生长情况。
优选地,所述盒盖的内表面设有插槽,所述测定板上具有连接柄,所述测定板与盒盖通过连接柄和插槽插接。采用这种可拆式结构,方便在使用前往培养板上加注培养基,同时便于使用后测定盒的回收与清洁。
优选地,所述盒盖与盒体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既可密封盒体,又方便拆卸。盒盖和盒体也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培养板采用粗糙的塑料材质。表面粗糙可增强培养基的附着性,防止培养基脱落。
本实用新型一种异养菌测定盒,可携带到现场监测,使用方便,可准确快速测出水中异养菌含量;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板上设有若干菱形凸起或若干网格状凹槽,并且表面粗糙,该结构形式可以使得培养基牢固的附着在培养板,从而能够高效的进行异养菌的培养;本实用新型所述测定板悬空于盒体中。该结构可防止在培养异养菌的过程中,盒体内壁所附着的水珠滚入培养板,破坏菌落生长,造成对测定的干扰。本实用新型所述盒盖的内表面设有插槽,所述测定板上具有连接柄,所述测定板与盒盖通过连接柄和插槽插接。采用这种可拆式结构,方便在使用前往培养板上加注培养基,同时便于使用后测定盒的回收与清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测定板结构示意图以及A-A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测定板结构示意图以及B-B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盒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异养菌标准密度图。
图中:1-盒盖、2-盒体、3-测定板、4-培养板、5-连接柄、6-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泉雅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泉雅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18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胞共培养装置
- 下一篇:生物样本采集及预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