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航插转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19789.4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3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孙磊;张利;贾军峰;姚永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微纳传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627;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插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航插转接装置是从防爆壳体中引出的电缆,穿过固线螺栓,到达壳体外部,电缆分别从防爆壳体的两端引出,再根据需要,与外置的设备进行连接;需要现场施工,进行焊接和装配,这种装配方法难度大,并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航插转接装置,能够解决现场施工的难度,能快速有效的进行产品接线、更换,提高产品密封性、可靠性、标准化程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防爆壳体,防爆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出线端,出线端上设置有插入防爆壳体内部的转接前端,转接前端连接有转接末端,转接前端内设置有航插座,转接末端内设置有航插头,航插头插入航插座内,航插头连接有多芯屏蔽电缆,防爆壳体内的引出导线通过转接前端与航插座连接。
所述航插座通过压环固定在转接前端内。
所述多芯屏蔽电缆焊接在转接末端内的航插头上。
所述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转接前端与转接末端间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为与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外部型线相同的矩形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防保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出线端,防爆壳体内的引出导线与航插座连接,多芯屏蔽电缆与航插头连接,航插座和航插头分别置于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内,将航插头插入航插座内,实现转接前端与转接末端连接,在产品检测检修时,断开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端口,即可分成壳体和转接末端组件两大部分,进行模块化更换,这样在保证产品一致性的同时,既满足了密封性要求又保证了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通过螺钉连接,保证了使用时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的牢固性,不容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包括防爆壳体1,防爆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出线端,出线端上设置有插入防爆壳体1内部的转接前端2,转接前端2通过螺钉连接有转接末端4,转接前端2内设置有航插座,航插座通过压环5固定在转换前端内2,转接末端4内设置有航插头,航插头插入航插座内,航插头上焊接有多芯屏蔽电缆,防爆壳体1内的引出导线通过转接前端2与航插座连接,转接前端2与转接末端4间设置有密封圈3,密封圈3为与转接前端2和转接末端4外部型线相同的矩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将壳体内的引出导线连接在转接前端2内的航插座上,转接末端4内的航插头连接多芯屏蔽电缆,转接前端2和转接末端4通过螺钉连接,在现场施工时,只需要把转接前端2和转接末端4连接,这样就使内部的航插头插入航插座内部,实现电路闭合,在检测检修时,拆下螺钉,即可断开连接,将产品分成壳体(含转接前端)和转接末端组件两大部分,进行模块化更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变送器出线方式的现场施工难,可靠性低,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微纳传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微纳传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197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连接器针脚位置度保证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载高清数字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