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长引水隧洞集石坑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22189.3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0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苟芳蓉;杨怀德;陈子海;杨斌;曾海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6 | 分类号: | E02B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水 隧洞 石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长引水隧洞集石坑,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的长引水隧洞集石坑。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长引水隧洞多为喷锚衬砌与混凝土衬砌结合的方式运行,引用流量大,引水隧洞长,不方便检修,在喷锚衬砌段有很多喷层混凝土块和石块掉落到引水隧洞内,为电站的运行安全考虑,根据引水隧洞长度设置一段或多段集石坑,集石坑通常沿着水流方向设置,每一段集石坑分为几厢分隔设置,来收集引水隧洞沿线经水流带动行走的块石,块石落入集石坑堆积,当电站进行检修时将集石坑里块石清除。在现有技术中,长引水隧洞设置的集石坑里面往往会堆积一些块石,其中有些块石将随水流带走,经调压室,压力管道进入水轮机,对水轮机产生破坏。因此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可以有效防止集石坑中堆积的块石被水流带走,进而破坏水轮机的长引水隧洞集石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集石坑中堆积的块石被水流带走,进而破坏水利水电设备的长引水隧洞集石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长引水隧洞集石坑,包括分隔设置的坑体,所述坑体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条。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齿槽,所述齿槽固定在坑体内部,所述格栅条的两端放置在齿槽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齿槽的四周设置有筋爪,所述筋爪埋入坑体中。
进一步的是,所述格栅条的两端设置有吊耳。
进一步的是,所述格栅条的中间部分为长条状,其法向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的范围为10°<A<80°。
进一步的是,所述格栅条中间部分的法向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的范围为43°<A<47°。
进一步的是,所述相邻坑体之间还设置有平压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坑体的内部设置的格栅条用来防止集石坑中的块石被水流带走。当集石坑中的块石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顺着水流方向流走的趋势的时候,设置在坑体内部的格栅条对块石产生相应的阻力,在格栅条的阻力作用下,块石不会被水流带走,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块石随水流,经调压室,压力管道进入水轮机,对水轮机产生破坏。齿槽用来将格栅条固定在坑体内部。齿槽的四周设置有筋爪,施工时将筋爪埋入坑体中,这样可以对齿槽进行可靠固定。格栅条的两端设置有吊耳可以方便格栅条的安装和更换。格栅条的长条状的中间部分,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倾斜放置,可以更好的对块石起到阻挡作用。在相邻坑体之间设置的平压孔用来平衡水压并及时排出坑体中的积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沿隧洞轴线的纵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格栅条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格栅条的左视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坑体1、格栅条2、齿槽3、筋爪4、吊耳5、中间部分6、夹角A、平压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长引水隧洞集石坑,包括间隔设置的坑体1,所述坑体1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条2。坑体1的内部设置的格栅条2用来防止集石坑中的块石被水流带走。当集石坑中的块石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顺着水流方向流走的趋势的时候,设置在坑体1内部的格栅条2对块石产生相应的阻力,在格栅条2的阻力作用下,块石不会被水流带走,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块石随水流,经调压室,压力管道进入水轮机,对水轮机产生破坏。
还包括齿槽3,所述齿槽3固定在坑体1内部,所述格栅条2的两端放置在齿槽3内。齿槽3用来将格栅条2固定在坑体1内部。
所述齿槽3的四周设置有筋爪4,所述筋爪4埋入坑体1中。齿槽3的四周设置有筋爪4,施工时将筋爪4埋入坑体1中,这样可以对齿槽3进行可靠固定。
所述格栅条2的两端设置有吊耳5。格栅条2的两端设置有吊耳5可以方便格栅条2的安装和更换。
所述格栅条2的中间部分6为长条状,其法向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的范围为10°<A<80°。格栅条2的长条状的中间部分6,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倾斜放置,可以更好的对块石起到阻挡作用。
所述格栅条2中间部分6的法向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的范围为43°<A<47°。格栅条2的倾斜角度选择前述范围时,其对块石的阻挡效果为最佳。
所述相邻坑体1之间还设置有平压孔7。在相邻坑体1之间设置的平压孔7用来平衡水压并及时排出坑体1中的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21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