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点载荷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23893.0 | 申请日: | 2015-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8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晖;王宁;李雄魁;刘彬;高影;谭指;闫冰;张超颖;刘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42B15/36 | 分类号: | F42B15/3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点 载荷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载火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点载荷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某型号弹射轴载远大于以往同类冷发射型号的弹射轴压载荷;壳段分离时单点分离集中力载荷为150kN。同时,壳体上开有推冲器安装操作口,降低了壳体相应位置的刚度及强度,为满足分离时单点载荷承载需求,应采取一定的补强措施。现有的补强措施为与壳体一体化的单点载荷安装结构,但该结构使得壳体加工难度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单点载荷安装结构,如此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分离时的冲击载荷传递至壳体,而且可以加强由于开有推冲器操作口所引起的壳体强度与刚度的下降,增加壳体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推冲器安装操作口降低周围壳体刚度和强度以及现有补强措施导致壳体加工难度增加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单点载荷加强结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单点载荷加强结构,包括推冲器安装结构、三角形桁条和壳体安装板;推冲器安装结构为平板状,平板上开有推冲器安装孔,推冲器穿过推冲器安装孔,与推冲器安装结构固定连接;安装板沿壳体轴向安装,为圆弧形长条板状结构,长条板的一端与推冲器安装结构连接,形成“L”形结构;长条板上开有一个推冲器操作口,安装板上的推冲器操作口为预留的操作孔,用于推冲器的安装操作;沿安装板的两个长边分别具有一个三角形桁条。
所述长条板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以往静力试验应力及位置,采用单点载荷加强结构设计,将原方案中与壳体一体化的单点载荷安装结构改为与加强结构一体化,将应力充分扩散至壳体结构位置,避免在薄弱区域形成应力集中,能有效提高壳体整体刚度及强度。同时,壳体下端框可旋转机加一次成型,有效降低的安装位置的工艺难度,提高整体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推冲器安装结构,2-三角形桁条,3-推冲器操作口,4-减重孔,5-壳体安装板,6-推冲器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为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点载荷加强结构,其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推冲器安装结构1、三角形桁条2和壳体安装板5。
推冲器安装结构1为平板状,用于与推冲器连接;平板上开有推冲器安装孔6,用于安装推冲器;
安装板5为圆弧形长条板状结构,从正面看为长方形面板,从侧面看为圆弧形薄板,长条板的一端与推冲器安装结构1连接,形成“L”形结构;安装板5通过螺钉沿壳体轴向安装,用于固定本实施例的单点载荷加强结构,同时通过与壳体固定的长条板能够将推冲器分离时的冲击载荷传递至壳体;长条板上开有一个方形的推冲器操作口3和多个圆形减重孔4,安装板5上的推冲器操作口3为预留的操作孔,用于推冲器的安装操作;沿安装板5的两个长边分别具有一个三角形桁条2,用于加强结构刚度。
为了提高壳体工艺性,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原方案中与壳体一体化的单点载荷安装结构改为与加强结构一体化后,壳体下端框可旋转机加一次成型,有效降低的安装位置的工艺难度。因此,单点载荷加强结构由两侧三角形桁条+底部推冲器安装结构+预留推冲器操作口的一体化设计组成,高度方向贯穿整个轴向壳体,如图1所示。采用此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分离时的冲击载荷传递至壳体,而且可以加强由于开有推冲器操作口所引起的壳体强度与刚度的下降,增加壳体承载能力。
采取单点载荷加强结构设计后,壳体相应安装位置的最大应力有原来的150MPa以上,降低至50MPa左右,同时壳体的整体轴压承载能力由原600t左右,提高至1400t以上,有效提高了壳体承载能力及箭体结构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壳体工艺难度,减少了推冲器安装的工艺隐患。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3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道牵引车用行车联动安全保护系统
- 下一篇:螺纹锁紧环换热器防内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