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25952.8 | 申请日: | 2015-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6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白润波;张建刚;韩慧敏;曹茂森;徐宗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轨 匀速 移动 加载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模型动载试验装置,具体是一种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桥梁模型动载试验中模拟移动加载的试验装置存在诸多缺点。一是动载试验过程中桥梁必然伴随有振动,并带有轻微扭曲、挠度等变形,加上桥面制作不平引起的车辆跳动,使得桥面上的移动荷载,不能严格按设定路线行进。这必然会引起桥梁受力状态的变化,同时颠簸冲击也会导致荷载大小的改变。对某些重点考察桥梁二维力学响应的动载模型试验,要求移动荷载在模型桥面上严格居中行驶,对移动荷载路线行驶的要求更高。二是桥梁模型比真实结构小得多,布置的试验装置有时会占用桥面空间,现有方法总是让移动车辆在桥梁的上表面运动,出现难以调和的局面。在现有桥梁模型动载试验中,为模拟桥面上车辆行驶通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不统一,根据文献资料,有采用电动牵引绳拉着钢柱、钢球或哑铃沿桥面匀速运动的方法,也有采用人工牵引自制四轮小车在模型桥面上行走的方法,这些方法总体看来简单粗放,存在诸多适用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导轨、夹持式小车和加载配重,所述夹持式小车包括夹持车轮组、钢制车架和驱动设备,所述夹持车轮组设有四组,每组夹持车轮组设有一个上车轮和一个下车轮,所述夹持式小车后面两组夹持车轮组构成后轮组,所述夹持式小车前面两组夹持车轮组构成前轮组,所述夹持车轮组均固定在钢制车架上,所述钢制车架包括前门式钢架、后门式钢架、前后钢架连接件和加载平台,所述前门式钢架固定设置的夹持车轮组的前轮组,所述后门式钢架固定设置的夹持车轮组的后轮组,所述前门式钢架和后门式钢架通过前后钢架连接件连接,所述加载平台设置在钢架连接件上方,与钢架连接件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加载配重设置在加载平台上,所述驱动设备包括电动机、齿轮组和电池组,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到齿轮组,所述齿轮组的输出轴连接到夹持车轮组的后轮组,所述电动机与电池组电连接,所述导轨两侧设有钢制凸起,所述上车轮和下车轮分别设置在钢制凸起的上下两端,所述导轨与待测模型试件之间采用高强度粘结胶粘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架连接件采用铰接悬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载平台采用网盘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动机与电池组固定在钢架连接件下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轨采用硬橡胶夹含薄钢片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辆是夹持固定于桥面的导轨移动的,避免了车轮直接滚压接触桥面,就不会因为桥梁振动变形等出现滑移现象;由于夹持车轮组和桥面之间没有直接接触,避免了两者碰撞,同时导轨采用橡胶柔性材质,极大缓冲了车辆本身移动对桥梁模型结构的冲击;导轨采用橡胶这种轻质材质,还能够减轻导轨对桥梁模型刚度与重量的影响;导轨是通过强力胶固定在桥梁下表面的,能够保证加载的均匀、稳定;加载平台采用多孔网盘式结构,便于加载配重悬挂在网盘下或将配重与网盘绑结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中图1的横断面图。
图3为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中图1的纵断面图。
图4为导轨式匀速移动加载试验装置中导轨横截面图。
图中:1-导轨;2-夹持式小车;3-加载配重;4-待测模型试件;5-夹持车轮组;6-钢制凸起;7-后门式刚架;8-加载平台;9-电动机;10-齿轮组;11-电池组;12-前门式钢架;13-前后钢架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259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海洋环境调查底栖生物采样筛网器
- 下一篇:方向盘疲劳试验台移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