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鼠捕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51116.7 | 申请日: | 2015-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44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洋;崔安凤;张键;孟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D3/00 | 分类号: | A61D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巫蓓丽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鼠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大鼠捕捉器。
背景技术
实验室用的大白鼠是褐家鼠的白化变种,性情较凶猛、抗病力强。大鼠门齿较长,激怒、袭击抓捕时易咬手,尤其是哺乳期的母鼠更凶险,常会主动咬工作人员喂饲时伸入鼠笼的手。对外环境适应性强,成年鼠很少患病。
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大鼠进行各种实验,这些实验中有相当的一部分需要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药物或麻醉剂。目前主要的方法还是徒手捕捉后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由于大鼠体型较大,性情凶猛,徒手捕捉不当易受伤,需要相当熟练的技巧,对于体型较大的大鼠,单人难以完成捕捉和腹腔注射;而现在市面上的大鼠固定器种类单一,以大鼠的清醒固定为主,装置复杂,操作相对繁琐,效率不够高且造价较高。
中国专利申请CN:200920031613.6公开了一种医学实验用大鼠固定装置,提供了一种将清醒的大鼠进行固定的装置,但是该装置并不能克服大鼠捕捉易受伤的问题。而关于能保护实验人员捕捉大鼠时不被抓伤、适合单人完成大鼠捕捉和腹腔注射的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鼠捕捉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鼠捕捉器,所述的大鼠捕捉器为圆筒状,所述的大鼠捕捉器包括主筒、压鼠板和注射窗盖板,所述的主筒上设有压鼠窗和注射窗,所述的压鼠窗与压鼠板相匹配,压鼠板通过合页固定在压鼠窗的侧边,所述的注射窗与注射窗盖板相匹配,注射窗盖板通过合页固定在注射窗的侧边。
所述的压鼠板上设有提钮。
所述的注射窗盖板上设有搭扣,所述的搭扣位于注射窗盖板上的合页侧的对侧,并位于注射窗盖板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大鼠驱赶入主筒内,利用压鼠板将大鼠进行固定,降低了大鼠捕捉的难度,同时也避免了徒手捕捉不当易受伤的风险;大鼠捕捉器的底部设有注射窗,把注射窗盖板打开后即可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使得初步接触大鼠实验的实验者可以单人高效安全的捕捉大鼠和腹腔注射操作。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和清洁均比较方便。
3.大鼠捕捉器整体采用PVC塑料,使用合页进行连接,装置的成本低。
4.大鼠捕捉器通过压下压鼠板来固定大鼠,压鼠板的压下量为一个区间,故捕捉器可对不同体格的大鼠进行捕捉、固定和腹腔注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鼠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注射窗盖板的示意图。
附图3是大鼠捕捉器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主筒11.压鼠窗
12.注射窗2.压鼠板
21.提钮3.注射窗盖板
31.搭扣4.合页
5.大鼠。
实施例
请参看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鼠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注射窗盖板的示意图。所述的大鼠捕捉器为圆筒状,所述的大鼠捕捉器包括主筒1、压鼠板2和注射窗盖板3,所述的主筒1上设有压鼠窗11和注射窗12,所述的压鼠窗11与压鼠板2相匹配,压鼠板2通过合页4固定在压鼠窗11的侧边,所述的压鼠板2上设有提钮21;所述的注射窗12与注射窗盖板3相匹配,注射窗盖板3通过合页4固定在注射窗12的侧边,所述的注射窗盖板3上设有搭扣31,所述的搭扣31位于注射窗盖板31的合页4侧的对侧,并位于注射窗盖板3的外侧。
所述的压鼠板2通过合页4固定在压鼠窗11侧边,压鼠板2可绕合页4自由转动,压鼠板2上设有提钮21,操作时使用手指夹持提钮21,可方便的控制压鼠板2转动。所述的注射窗盖板3通过合页4固定在注射窗12的侧边,注射窗盖板3可绕合页4自由转动,所述的注射窗盖板3上设有搭扣31,所述的搭扣31分为相互匹配的两部分,分别设在注射窗盖板3上和主筒1上,通过搭扣31可将注射窗盖板3与主筒1固定在一起。
在将大鼠捕捉器水平放置时,所述的压鼠板2和压鼠窗11位于主筒1的左上部分或右上部分,所述的注射窗盖板3和注射窗12位于主筒1底部中间并偏向主筒1一端。
所述的主筒1、压鼠板2和注射窗盖板3均采用PVC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51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法兰螺栓孔孔口倒角加工工装
- 下一篇:一种新型管板挖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