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用途半开式穿引针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63375.1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5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龙世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世伟 |
主分类号: | D05B85/02 | 分类号: | D05B8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9400 湖南省麻***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途 半开 式穿引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用穿引针,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方便使用者轻松自如的完成穿线、退线的多用途半开式穿引针。
背景技术
穿引针被广泛应用于传票订合、麻布袋封口或者衣服缝补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穿引针通常尾部呈细小的封闭式针孔,使用者在进行订合、封口或者缝补等工作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进行穿针引线,“小”针孔难穿“粗”线,尤其是遇到使用者视力不好、光线昏暗或者线头较粗等问题时,细细的一根线有时会急死使用者,更会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常见的穿引针的针孔大小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使用者只能选择直径小于针孔的线条,因此也限制了线条的可选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方便使用者轻松自如的完成穿线、退线的多用途半开式穿引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用途半开式穿引针,其特征在于,该穿引针包括针体和活动针眼部,所述活动针眼部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针体尾端的外突部,以及一体连接于所述外突部尾端且向所述针体方向延伸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外突部形成一针眼和一可开闭的进线开口,线体由所述进线开口引入或退出所述针眼。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采用仿弹簧设计且呈S形,即所述弹性部先向外弯曲背离所述外突部,再向内弯曲靠近所述外突部,最后再向外弯曲形成自由端,此设计在增强自由端弹性的同时,增加针眼的容纳空间,以便于适用各类粗细不等的线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采用光滑的钝形设计,不仅便于入线,而且更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皮肤不受刮伤,从而心理上不会对进线开口形成压力。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针眼部的顶端设计为30°~40°夹角的钝形尖状体,以便于在订合、封口或缝补时反向穿线或退线,并且钝形设计也有利于保护使用者不受伤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突部与所述弹性部接壤处的设计间距为0~0.5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突部采用流线型设计,且所述外突部内侧与所述针体轴线呈25°~30°夹角,既便于穿线,又便于增强手工操作时的手感。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针眼的孔径为0.5~1.5mm,所述进线开口的横向设计间距为1~3mm,大约为所述活动针眼部横向距离的1/3。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用者只要双手指缠着线体的两头,并将线体放入进线开口,然后向内轻拉线体,在外力作用下弹性部被弹开,线体即可从进线开口处导入针眼,整个过程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时间大为节省,效率也极大地提高。退线时只需捏住线条,反向穿引,线条即可从进线开口处导出。因此,即使遇到使用者视力不好、光线昏暗或者线头较粗等问题时,使用者也能轻松自如的完成穿线、退线的工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尾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然而应当理解,附图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它们不应该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针体1和活动针眼部2,该活动针眼部2包括一体连接于针体1尾端的外突部21,以及一体连接于外突部21尾端且向针体1方向延伸的弹性部22。弹性部22先向外弯曲背离外突部21,再向内弯曲与外突部21形成半闭合或封闭的针眼23,最后再向外弯曲形成自由端,以与外突部形成进线开口24,该进线开口24在静止时处于半闭合或闭合状态,在弹性部22受外力时张开,从而使线体引入或退出针眼23。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弹性部22的自由端采用光滑的钝形设计,不仅便于入线,而且更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皮肤不受刮伤,从而心理上不会对进线开口24形成压力。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弹性部22呈S形,并采用仿弹簧设计,在增强自由端弹性的同时,增加针眼的容纳空间,以便于适用各类粗细不等的线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活动针眼部2的顶端设计夹角α为30°~40°的钝形尖状体,以便于在订合、封口或缝补时反向穿线或退线,并且钝形设计也有利于保护使用者不受伤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突部21与弹性部22接壤处的设计间距为0~0.5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突部21采用流线型设计,且外突部21内侧与针体1轴线的夹角β为25°~30°,既便于穿线,又便于增强手工操作时的手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世伟,未经龙世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633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循环式染色机
- 下一篇:一体式缝纫机的布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