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64040.1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9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聪;杨清山;杨丽花;杨文光;林国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莆田市秀屿区绿野种养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厂 养殖 日本 对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
背景技术
日本对虾又称车虾、花虾、竹节虾、斑马虾,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江苏省以南沿海也有分布。日本对虾具有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离水长时间不死,适合长途干运活销,是重要的创汇渔业产品。日本对虾肉质坚实,蛋白质丰富,味道鲜美,鲜活食用别具风味,深受世界各国市场欢迎。日本人喜欢生吃日本对虾已有百年历史,日本市场对鲜活日本对虾的需求量很大,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世界对虾养殖是从1902年日本人囤养日本对虾开始的,当时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季节差价。到1933年,滕永元作博士才真正从养殖方法上开始了对日本对虾养殖的研究,直到现在,日本对虾仍是日本国内的主要养殖虾类。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日本对虾试养上获得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中国日本对虾的养殖面积约有100万亩。虾农多采用混养和轮捕轮放的养殖模式,如在山东南部沿海一般放三批虾苗,并与贝类和梭子蟹混养,但产量很低,一般亩产20~30公斤,很少有达到50公斤的,因此,日本对虾长期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市面上就出现了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这就需要用到养殖池,现有的养殖池都没有节水功能,因此增加了养殖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水效果明显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本体,所述养殖池本体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本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泥层和储水结构,所述储水结构与所述养殖池本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吸水材料,所述储水结构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第一固定层、第二固定层、第三固定层,所述第一固定层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气孔和出水孔,所述第二固定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气孔,所述第三固定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气孔,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第三气孔内设置有连接泥层和吸水材料的管体,所述第一固定层和第二固定层之间设置有储水空腔,所述第二固定层和第三固定层之间设置有吸水腔,所述第三固定层上设置有多个吸水孔,所述第二固定层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优选地,上述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其中所述吸水材料为海绵。
优选地,上述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层、第二固定层、第三固定层为塑料层。
优选地,上述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层与所述第二固定层之间的距离为3~6cm。
优选地,上述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层与所述第三固定层之间的距离为3~6cm。
优选地,上述的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其中所述管体的直径为3c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养殖池本体内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管体流入到吸水材料上储存起来;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固定层设置有吸水孔,可以将吸水材料内的水分吸取到吸水腔中,然后水分通过通孔进入到储水空腔中,最后通过出水孔进入到泥层中,实现了自我给水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讲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所示,一种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用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本体1,养殖池本体1上设置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养殖池本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泥层3和储水结构,储水结构2与养殖池本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吸水材料7,储水结构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第一固定层23、第二固定层22、第三固定层21,第一固定层23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气孔231和出水孔232,第二固定层2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气孔221,第三固定层23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气孔211,第一气孔231、第二气孔221、第三气孔211内设置有连接泥层3和吸水材料7的管体,第一固定层23和第二固定层22之间设置有储水空腔5,第二固定层22和第三固定层21之间设置有吸水腔6,第三固定层21上设置有多个吸水孔212,第二固定层22上设置有多个通孔222。
其中吸水材料7为海绵,第一固定层23、第二固定层22、第三固定层21为塑料层。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固定层23与第二固定层22之间的距离为3~6cm,第二固定层22与第三固定层21之间的距离为3~6cm,管体4的直径为3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莆田市秀屿区绿野种养专业合作社,未经莆田市秀屿区绿野种养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640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