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清理固体垃圾的塑料下水道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67373.X | 申请日: | 2015-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8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罗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洋洋 |
主分类号: | E03C1/122 | 分类号: | E03C1/122;E03C1/2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6299 福建省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清理 固体 垃圾 塑料 下水道 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水道弯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清理固体垃圾的塑料下水道弯管。
背景技术
下水道弯管是建筑物污水排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铸铁下水道弯管和塑料下水道弯管两种。目前,塑料下水道弯管已逐渐取代铸铁下水道弯管。塑料下水道弯管包括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进水口、出水口和固体垃圾清理口,固体垃圾清理口设有成一体结构的带外螺纹的圆管,与带内螺纹的密封盖联接配合。当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积聚较多的固体垃圾时,会造成堵塞。由于固体垃圾清理口设置在塑料下水道弯管的底部,且开口朝下,旋开密封盖后,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的污水会在瞬间倾泻而下,弄脏操作者和地面,非常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防止污水弄脏操作者和地面、便于清理固体垃圾的塑料下水道弯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设计制造一种包括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便于清理固体垃圾的塑料下水道弯管,所述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位于进水口一端的端面设有成一体结构的塑料外接接头一,所述塑料外接接头一的内径与轴承一的外径联接配合,所述轴承一的内径与塑料弯头的外径联接配合,所述塑料外接接头一的左端与轴承一的右端端面以及塑料弯头的右端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一,所述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位于出水口一端的端面设有成一体结构的塑料外接接头二,所述塑料外接接头二的内径与轴承二的外径联接配合,所述轴承二的内径与塑料直通的外径联接配合,所述塑料外接接头二的右端与轴承二的左端端面以及塑料直通的左端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二,所述轴承一和轴承二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将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的底部朝上翻转至与进水口和出水口呈同一水平面,即可通过水流冲走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的固体垃圾。
由于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位于进水口一端设有轴承一,位于出水口一端设有轴承二,且轴承一和轴承二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将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的底部朝上翻转至与进水口和出水口呈同一水平面,即可通过水流冲走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的固体垃圾,从而能防止污水弄脏操作者和地面,同时便于清理固体垃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塑料弯头,(2)为轴承一,(3)为密封圈一,(4)为塑料外接接头一,(5)为进水口,(6)为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7)为塑料外接接头二,(8)为密封圈二,(9)为轴承二,(10)为出水口,(11)为塑料直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如图1所示,设计制造一种包括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6)、进水口(5)和出水口(10)的便于清理固体垃圾的塑料下水道弯管,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6)位于进水口(5)一端的端面设有成一体结构的塑料外接接头一(4),塑料外接接头一(4)的内径与轴承一(2)的外径联接配合,轴承一(2)的内径与塑料弯头(1)的外径联接配合,塑料外接接头一(4)的左端与轴承一(2)的右端端面以及塑料弯头(1)的右端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一(3),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6)位于出水口(10)一端的端面设有成一体结构的塑料外接接头二(7),塑料外接接头二(7)的内径与轴承二(9)的外径联接配合,轴承二(9)的内径与塑料直通(11)的外径联接配合,塑料外接接头二(7)的右端与轴承二(9)的左端端面以及塑料直通(11)的左端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二(8),轴承一(2)和轴承二(9)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将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6)的底部朝上翻转至与进水口(5)和出水口(10)呈同一水平面,即可通过水流冲走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的固体垃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情况是:在清理固体垃圾前,将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的底部朝上翻转至与进水口和出水口呈同一水平面,通过水流便能冲走塑料下水道弯管内的固体垃圾。固体垃圾清理完成后,将塑料下水道弯管本体的底部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洋洋,未经罗洋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673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