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吸附法除尘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75186.6 | 申请日: | 2015-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45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董洪成;苏昌云;陈湧忠;黄小文;黄卫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2 | 分类号: | B01D4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 |
地址: | 40276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除尘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水吸附法除尘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部分化工成品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向反应容器中投入微颗粒的粉体原材料,由于投料方式的问题,常常在投料构成中产生大量悬浮烟尘,即使得生产环境更加恶劣,影响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又导致了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增加了产品的成本。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专用的除尘装置,但这些装置的成本过高,体积庞大,虽然改善了工作环境,但是占地面积较大,浪费空间,且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水吸附法除尘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吸附法除尘结构,包括:
一复配釜,其设有一上开口;
一风机,其进风口设有一吸尘管道,其出风口设有一排尘管道;
和一回收储罐,其内用于承装水,其下部设有一进水口和一排空口,其上部设有一连通外界大气的排气口;
风机的吸尘管道连通复配釜的上开口,风机的排尘管道连通回收储罐并伸入排尘储罐内的水面以下,回收储罐的排空口连通复配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回收储罐的进水口设有一液面控制件,用以控制回收储罐内的水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回收储罐的排空口与复配釜之间设有一排空控制件,用以将回收储罐内的液体排至复配釜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一检测回收储罐内的水是否达到规定水位和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的检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风机、所述排空控制件、所述液面控制件和所述检测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的吸尘管道连通复配釜的上开口,风机的排尘管道连通回收储罐并伸入排尘储罐内的水面以下,回收储罐的排空口连通复配釜,通过风机吸入的粉尘排入到回收储罐,回收储罐的水与排入的粉尘粘连在一起,从而起到除尘作用。
2、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单元与所述风机、所述排空控制件、所述液面控制件和所述检测件电连接,能够实现自动控制。
3、本实用新型的占地面积小,能灵活在工作场所布局,整套设备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水吸附法除尘结构,包括一复配釜1、一风机2、一回收储罐3,一液面控制件4、一排空控制件5、一检测件(图中未示出)和一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
所述复配釜1设有一上开口11;所述风机2的进风口设有一吸尘管道21,出风口设有一排尘管道22;所述回收储罐3用于承装水,其下部设有一进水口31和一排空口32,其上部设有一连通外界大气的排气口33;风机2的吸尘管道21连通复配釜1的上开口11,风机2的排尘管道22连通回收储罐3并伸入排尘储罐内的水面以下,回收储罐3的排空口32连通复配釜1。
所述液面控制件4设于所述回收储罐3的进水口31,用以控制回收储罐3内的水位。所述排空控制件5设于所述回收储罐3的排空口32与复配釜1之间设有,用以将回收储罐3内的液体排至复配釜1内。所述检测件设于回收储罐3,用以检测回收储罐3内的水是否达到规定水位和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风机2、所述排空控制件5、所述液面控制件4和所述检测件电连接。
工作前,通过液面控制件4加水和控制回收储罐3的水位的高低,当检测件检测到回收储罐3内的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排尘管道22的末端深入水面以下,控制单元关闭液面控制件4,工作时,通过控制单元打开风机2,粉尘通过吸尘管道21,再通过排尘管道22排到回收储罐3中,排入到回收储罐3的空气通过排气口33排出,当检测件检测到回收储罐3的水到达饱和时,控制单元打开排空控制件5把吸附的粉尘与水的混合物排入到复配釜1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751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蚊香盒
- 下一篇:一种手机用钓鱼观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