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4604.8 | 申请日: | 2015-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1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付悦;吕维平;胡强法;朱峰;陈智;盖志亮;张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17/02 | 分类号: | E21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速度 管柱 管用 滚压式 重载 旋转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油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
背景技术
对于井内下入小直径连续管作速度管柱的生产气井,较长一段时期内,连续管对排出井内积液,恢复气井产气量以及延长气井生产周期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地层压力逐渐衰减,连续管作为速度管柱的排液效果也逐渐降低,此时需要在带压或压井条件下起出井筒内的连续管,以便进行补层和储层改造等修井作业,以及对起出后的连续管进行性能评价。
针对卡瓦式悬挂器速度管柱生产井,现有的连续管速度管柱带压起管工艺尚在探索和完善中,该工艺的主要内容包括带压条件下连续管管内封堵、回接连续管后上提解卡和连续管回缠至连续管作业机滚筒。其中,现有的带压起管工艺,使用的是吊车回接连续管后上提解卡,该操作使井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无法有效控制井口,一旦发生井口漏气,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甚至造成气井井喷事故。
此外,解卡后的连续管必须由连续管作业机注入头的下端反穿进注入头,才能完成使用注入头正常起管操作,而连续管从注入头下端反穿操作难度大,且危险性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连续管起管操作较为困难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达到便于连续管起管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包括:上连接组件;芯轴,芯轴的上端卡接在上连接组件的下端内,芯轴能够绕下连接组件轴线转动,芯轴还能够沿上连接组件的轴线方向上下滑动;下连接件,下连接件的上端与芯轴的下端连接,下连接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直槽和多个由上向下依次间隔设置环形槽,直槽沿下连接组的轴线方向延伸至下连接件的下端。
进一步地,上连接组件包括:上接头,上接头的上端具有连接螺纹;中间接头,中间接头为筒状结构,中间接头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上接头的下端位于中间接头上端内,上接头的下端与中间接头的内壁螺纹连接,中间接头的下端内设置有环形突起,芯轴的上端位于中间接头下端内,该环形突起能够阻挡芯轴的上端向中间接头的下端外移动。
进一步地,芯轴的上端直径大于芯轴的下端直径。
进一步地,上接头的下端面与芯轴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中间接头的下端面与下连接件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中间接头的内径大于芯轴的上端直径,该环形突起的内径大于芯轴下端的直径,且芯轴的轴线能够相对于中间接头的轴线偏转设定角度。
进一步地,该设定角度为-5°~5°。
进一步地,多个环形凹槽的轴线重合,多个环形凹槽的曲率半径均相同,且沿由上向下的方向,多个环形凹槽的槽深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下连接件的外周面设置有密封槽,直槽和多个环形凹槽均位于密封槽的下方。
进一步地,芯轴的上端设置有工装槽。
进一步地,上接头与中间接头通过第一固定螺钉连接固定,芯轴与下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二固定螺钉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进行起管操作时,只需将连续管与环形凹槽对应压合即可进行起管操作,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管速度管柱起管用滚压式重载旋转接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0、上连接组件;11、上接头;12、中间接头;20、芯轴;21、工装槽;30、下连接件;31、直槽;32、环形凹槽;33、密封槽;91、第一固定螺钉;92、第二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46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斜井箕斗脱轨报警系统
- 下一篇:射线摄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