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山谷干灰场排水泄洪消能综合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7942.7 | 申请日: | 2015-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3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智;张之川;高岚;郜德庆;宋良华;姜雪;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2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谷 干灰场 排水 泄洪 综合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谷干灰场排水、泄洪、消能的一种一体式综合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山谷型干式贮灰场洪水量一般较大,依据水量大小,一般需要设置排水(渗)系统、泄洪系统、消能系统及其建构筑物。排放灰场内洪水的设施为排水建构筑物,常用竖井(斜槽)——卧管排水型式;排放灰场外汇水的设施为泄洪建构筑物,常用截洪沟、溢洪道、陡坡等型式;排水和泄洪均需设置消能、防冲设施来消除水流冲击能量,一般有消力池、跌水井、海漫、护坦等型式。
原有一般都单独设置排水系统、泄洪系统、消能系统及其建构筑物,这种分别单独布置的弊端:一是分散布置占地面积大;二是对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稳定不利;三是对运行管理不利;四是工程量大,综合投资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将山谷干灰场排水、排渗、泄洪末端建构筑物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布置结构,通过该综合布置结构将消能后的洪水回收利用或达标向外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谷干灰场排水泄洪消能综合布置结构,包括冲击式消力池、跌水消能井、排水管、排渗管、排渗井、陡坡排水沟、回用水池、护坦、海漫,其特征在于:冲击式消力池布置在灰场坝体下游山谷沟底处,排水管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上游左边,排渗管、排渗井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上游右边,与截洪沟连接的陡坡排水沟、跌水消能井分别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左右两侧,用于贮存回收水的回用水池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侧下游一侧,护坦、海漫布置在整个综合布置结构的下游。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
一是各构筑物集中联合布置,结构紧凑,节省占地。工程项目的占地指标是衡量工程技术方案经济、合理的重要指标,原来常规的分散布置,冲击式消力池、跌水消能井、排渗井等构筑物分别布置在不同标高、不同地点,互相之间通过管道或沟道连通,每个构筑物均需占地若干,合计之后总占地远大于本集中联合布置结构的占地面积;
二是各构筑物集中联合布置对结构安全有利,有利于构筑物抗冲刷、抗倾覆、抗滑移稳定性。原有分散布置的每个构筑物都需单独考虑抗冲刷、抗倾覆、抗滑移稳定性,由于受每个构筑物结构尺寸所限,其单独抗冲刷、抗倾覆、抗滑移稳定性较差,需额外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来满足其稳定性要求,额外增加了设计、施工工程量,增加部分工程投资。集中综合布置之后,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联合整体,其结构尺寸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其抗冲刷、抗倾覆、抗滑移能力,无需额外采取工程措施就能满足要求;
三是节省结构工程量,与分散布置相比,大约节省工程量30%。本集中综合布置结构,在结构布置设计上充分利用各构筑物之间共用墙体,节省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各结构之间互为支撑,可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施工工程量;
四是集中布置对运行管理有利,节省安全巡视、检查时间;
五是节省工程投资。本集中综合布置结构,经初步与分散布置结构对比,可节省总投资约22%。本结构型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安全稳定性强、节省结构工程量、施工工程量、利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因此能节省工程总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综合布置结构平面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
1、冲击式消力池2、跌水消能井3、排渗井4、回用水池5、排水管6、排渗管7、陡坡排水沟8、护坦9、海漫10、来自排水管洪水11、来自排渗管渗水12、来自截洪沟、陡坡洪水13、进入回用水池洪水14、排向下游洪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3,山谷干灰场的冲击式消力池1布置在灰场坝体下游山谷沟底处,利于排水和消能;山谷沟底处雨水通过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上游的排水井、排水管5直接进入冲击式消力池;灰渣内部雨水、渗水通过布置在冲击式消力池上游的排渗管6、排渗井3直接进入消力池消能排放;截洪沟一般环形布置在山体一定标高,用于排放堆贮灰渣面以上的洪水,因此与其连接的陡坡排水沟7、跌水消能井2必须分别布置在消力池左右两侧;用于贮存回收水的回用水池4中可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及回用水的使用情况,布置在消力池侧下游方便使用的一侧;护坦8、海漫9是经消力池消能以后洪水下泄的必由之路,用于进一步消能和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布置在整个综合布置结构的下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79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