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泥磷燃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89575.4 | 申请日: | 2015-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3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章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章孝 |
主分类号: | C01B25/20 | 分类号: | C01B25/2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孙杰;钱成岑 |
地址: | 6184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磷回收的设备,特别是一种泥磷燃烧制磷酸工艺中的泥磷燃烧炉,属于磷化工过程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电炉法生产黄磷依然是中国黄磷生产的主流工艺,其制作原料磷矿石、焦炭、硅石的混合料在三相电炉中高温下进行熔融还原反应,生成的磷蒸汽被不同温度的洗涤水冷凝,聚集于受磷槽内形成粗磷,粗磷经加热、漂洗、沉降后分离成泥磷和黄磷。
泥磷作为电炉法生产黄磷的副产物之一,其中磷的质量分数在10%-50%,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目前对泥磷的处理和回收工艺主要有转锅回收泥磷生产黄磷工艺和泥磷燃烧制酸工艺。
转锅回收泥磷生产黄磷工艺主要流程是:用泵将泥磷从泥磷池抽入转锅,以磷炉尾气为热源加热使泥磷中所含单质磷升华为气态磷,气态磷进入吸收塔,以水隔绝空气密封,洗涤冷却气态磷为液态磷,由于液态磷比水重,并在贮磷槽继续冷却为固态,即为成品黄磷。转锅回收泥磷制磷工艺涉及到的主要装置为加热炉、旋转锅、吸收塔、贮磷罐和受磷槽等。其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包括:五氧化二磷和黄磷外泄中毒、导气管易堵塞,堵塞后造成炉内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灼伤、黄磷泄漏火灾、中毒等。
泥磷燃烧制酸工艺主要流程是:泥磷在燃烧炉内自燃产生五氧化二磷气体,用水吸收五氧化二磷制的磷酸。该工艺相比于转锅回收泥磷生产黄磷工艺,生产过程相对安全,且过程容易控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现有泥磷燃烧制酸工艺中,燃烧炉均采用人工进料,炉体上设置有可开启的进料门,将固态泥磷逐批送入燃烧炉内进行燃烧,如中国专利200920140400.7中的燃烧炉为采用可开启的门体设计,进行泥磷人工逐批次进料。由于泥磷的特性,这种人工进料方式操作中危险程度较高,容易发生泥磷燃烧或者人体灼伤等生产事故。另外人工进料的方式也导致燃烧炉内燃烧过程不稳定,造成后续过程和设备的工况波动,也可能因为单次进料过多而造成燃烧不充分,降低黄磷的回收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泥磷燃烧炉,能够解决现有燃烧炉需人工逐次进料的缺陷,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也同时能起到提高生产过程稳定性和提高黄磷回收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泥磷燃烧炉,包括炉体和储料装置,所述储料装置通过管道与炉体连通,储料装置上设置有加热件或者保温件。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装置的高度大于管道出口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装置与管道出口的高度差不大于2m。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出口与炉体炉膛底部的高度差为5-20cm。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装置设置于炉体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上设置有两个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件为设置在储料装置内的加热管。
或者,所述加热件为储料装置壁内的夹套加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泥磷燃烧炉,所述储料装置呈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泥磷燃烧炉,所述储料装置包括槽体和盖体,所述盖体和槽体间通过水封结构进行密封。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泥磷燃烧炉通过设置储料装置,并在储料装置内设置有加热件或者保温件,以用于固态泥磷的熔化或者熔融态泥磷的保温,并通过管道将熔融态的泥磷送入燃烧炉内燃烧,该过程能够取代现有的人工逐次进料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降低人工操作的风险,也同时能起到提高生产过程稳定性和提高黄磷回收率的作用,
2、所述储料装置的高度大于位于炉体内管道出口的高度,使得储料装置内的熔融态泥磷能够利用重力自流进入炉体内,避免采用泵体输送,提高输送过程的安全性,同时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另外自流进入炉体的泥磷便于调节和控制流量,有利于泥磷的充分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炉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料装置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料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炉体、11-进风口、12-燃烧气出口、13-排渣口、2-储料装置、21-槽体、22-盖体、23-出口接管口、24-进口接管口、25-蛇形加热管、26-夹套加热管、3-管道、4-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章孝,未经刘章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895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水-二水法湿法磷酸生产系统
- 下一篇:泥磷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