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居环境远程监测及防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98668.3 | 申请日: | 2015-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50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邓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翔宇 |
主分类号: | G08B19/00 | 分类号: | G08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居环境 远程 监测 防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件技术领域,涉及家居环境远程监测及防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居环境和小区的安全防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需要,传统的安防产品往往只具有现场报警、监控位置固定、监测参量单一、需综合布线等特点,无法实现多参量集中监测、自由布防、远距离报警、现场画面实时采集以及家用电器远程控制的集成功能。为改善传统监控系统在安装、使用等方面的不足,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手机、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家居安防自动监控预警系统,可实现对家居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燃气浓度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对室内非法入侵的实时远程报警、对家居内部家用电器开关的远程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科技智能化的家居设备已经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是伴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使用,相应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如家电的广泛使用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家用煤气的使用增加了煤气中毒和产生爆炸的可能性以及家居内广布电线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且现代社会中抢劫偷盗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家居内人们的安全。家居中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全、便利的生活空间,所以作为智能家居系统中最重要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研究具有更迫切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公司开始智能家居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随后国内的一些个人住宅和小区开始安装智能家居监测系统,实现一些家居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目前我国达到国家信息产业标准的智能家居系统有以海尔为代表的“e家佳”和联想为代表的“闪联”,但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价格昂贵、使用不够灵活便捷的特点;而国外的智能家居产品往往是针对于家居设施智能控制而设计的,对家用电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有较高的要求,不太适合于我国的家居环境。总之,目前的家居安防系统往往都采用有线的方式来传输数据,从而导致系统庞大、安装布线复杂繁琐、通信距离受限等缺点,同时,往往只具有环境监测本地报警功能,而无法实现远程报警及家电远程控制的功能。
本系统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实现了家居环境的智能监控、异常报警和数据管理,并且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或网络方式,用户能够对家居环境状况、以及家电工作状态进行实时、远程、全天候的监测和控制,同时,当环境状况出现异常状态或有非法入侵时,系统可主动将现场信息以短信方式、现场场景以彩信方式发送给注册用户手机并上传网络服务平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家居环境远程监测及防盗系统,解决了目前的家居环境远程监测及防盗系统结构复杂,通信距离受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监控终端系统主节点和若干监控终端系统子节点组成,每个监控终端系统子节点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监控终端系统主节点;其中,监控终端系统主节点包括MCU处理器,MCU处理器通过RS232串口连接摄像头,MCU处理器通过RS232串口连接GPRS模块,MCU处理器还分别连接热释电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继电器、无线通信模块;监控终端系统子节点包括MCU处理器,MCU处理器通过RS232串口连接摄像头,MCU处理器还分别连接热释电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继电器、无线通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能够远程实现对家居环境状况、以及家电工作状态进行实时、远程、全天候的监测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监控终端系统主节点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监控终端系统子节点组成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监控终端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中,1.MCU处理器,2.摄像头,3.GPRS模块,4.热释电传感器,5.数字传感器,6.继电器,7.无线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翔宇,未经邓翔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986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