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及其发动机和双缸型柴油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7953.7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4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周长海;李加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长海;李加俊 |
主分类号: | F02F7/00 | 分类号: | F02F7/00;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呼吸器 功能 头罩 及其 发动机 双缸型 柴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设备上所使用的缸头罩,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及其发动机和双缸型柴油机。
背景技术
呼吸器是发动机用来呼吸的器官,主要用来保持工作期间发动机高温机体内部与机体外部压力平衡。在一些发动机中,例如柴油机中,柴油机活塞环与汽缸壁之间有一定间隙,柴油机运转时,会有少量高温高压气体从燃烧室经此间隙进入曲轴箱,致使曲轴箱内的压力升高。随着柴油机持续运转,润滑油不断将高温部件的热量带回油底壳,使油底壳温度不断升高。在高温作用下,润滑油中的轻质易挥发成分会不断挥发出来,进一步加剧了曲轴箱内压力的上升,此几种压力源汇集起来将会造成发动机内部压力急速持续攀升,若不及时加以释放,并在机体内部形成负压,会加大润滑机油的消耗,还会使发动机各密封面甚至于机体就会有被涨破(裂)的危险。
图1示出了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双缸V型风冷柴油机呼吸器,两个缸头罩2安装在柴油机主体1的两侧,呼吸器3装在曲轴箱体4上部,此处距离曲轴箱4位置较近,绝对距离短,所以排气阻力小,但其排气温度会较高。因为此结构距离曲轴箱距离较近以及机油在高温后轻质馏分容易挥发等等的原因,加上呼吸器迷宫设计不合理,单向呼吸阀不能可靠工作,引起箱体内无负压和负压很低,箱体内形成的油雾不能可靠凝结回流到曲轴箱体内,采用此结构的发动机工作时,呼吸器末端会有大量油雾喷出,增加机油消耗,污染环境,减少发动机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及其发动机和双缸型柴油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其包括:
缸头罩主体,其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该第一腔体还与发动机进气管连通;
挡油元件,其固定安装于第一腔体内;
密封垫元件,其固定安装于第一腔体内,同时该密封垫元件还设置于挡油元件下方并与挡油元件之间空开有间隙,该密封垫元件上还开设有排气孔和回油孔;
呼吸活动元件,其设置于密封垫元件的下方并与缸头罩主体活动连接,该呼吸活动元件上匹配排气孔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二排气孔。
进一步地,上述的呼吸活动元件上开设有凹槽,该凹槽包括圆形的第一凹槽和腰圆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一端连通第一凹槽,上述的第二排气孔设置于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腔体为迷宫腔,第二腔体为膨胀腔。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二腔体呈W形。
进一步地,上述的缸头罩主体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腔体的排气管口,其与发动机进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挡油元件的形状匹配密封垫元件的形状。
进一步地,上述的挡油元件为一板体。
进一步地,上述的密封垫元件包括:
固定板;
密封垫,其匹配固定板的形状并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固定板安装于密封垫和挡油元件之间。
发动机,包括不具备呼吸器的发动机主体,该发动机主体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
双缸型柴油机,包括不具备呼吸器的柴油机主体,该柴油机主体上安装有两个如上所述的具备呼吸器功能的缸头罩。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缸头罩设置包括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在第一腔体内设置由外向内排列的挡油元件、密封垫元件和呼吸活动元件;发动机工作时,在燃烧膨胀做功行程时,由箱体内喷出的高温高压油雾经过挡油元件的阻挡,一部分油雾凝结成油回到发动机箱体内,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油雾经过挡油元件和密封垫元件之间的间隙,并通过密封垫元件的排气孔,顶开呼吸活动元件,进入缸头罩主体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通过缸头罩主体的第一腔体排到发动机进气管内,发动机箱体内压力降低,同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油雾内的机油进一步凝结,通过密封垫元件上的回油孔回到发动机箱体内,保证缸头罩主体的第一腔体排出没有机油的废气;在发动机吸气工作阶段,呼吸活动元件被打开,发动机不仅从空滤进气,还通过缸头罩主体吸取发动机箱体内的空气,使发动机箱体产生负压;在发动机压缩和排废气工作阶段,活塞向上运动,呼吸活动元件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箱体空气容积增加,形成负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长海;李加俊,未经周长海;李加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79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