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9113.4 | 申请日: | 2015-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8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贺征;谭双;顾璇;孙丽颖;杨春英;魏培恒;刘翔宇;吴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传感器,专用于空气净化中臭氧浓度调 节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净化室内空气、优化室 内环境,逐渐开发了一些气体净化装置,能够除去空气中的杂质;
近年来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已经是一种 奢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些有条件的家庭纷纷购买空气净化器;对于空气净化器来讲, 真正能够去除气溶胶(PM2.5)的空气净化器一般都采用了静电除尘技术;这样不可避免的 会产生臭氧;少量的臭氧可以杀菌,对人体有益,过量的臭氧刺激呼吸道,引发人们呼吸疾 病;因而将产生的臭氧浓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保证空气净化器不带给人们负面伤害的 前提条件;
目前空气净化器的臭氧浓度是固定的,由于堆积会使局部超标;静电除尘效果好则要求 静电电压高,相应的产生的臭氧浓度就大;反之则小;实际上,除尘效果和臭氧浓度是一对 矛盾;如果能够根据臭氧浓度调整高压静电电压,则可以保证在臭氧不超标的条件下,产生 足够高的高压静电电压,从而达到最佳的除尘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臭氧浓度的调节,改善空气的质量,提高室内空气 净化的效果而提供一种新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底座、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座上的上盖和通过支撑 柱安装在底座内的控制模块,所述上盖上设有旋钮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所述控制模块包括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电阻、旋钮开关、第一接线端子及第 二接线端子,所述电阻设置在PCB板的后面,所述旋钮开关、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 均焊接在PCB板的正面,所述电阻分别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及旋钮开关电连接,所 述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一接线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旋钮开关电连接,所述旋钮开 关与旋钮调节器电连接。
2.所述旋钮开关上设有16个开关档,分别为A档、B档、C档、D档、E档、F档、G 档、H档、I档、J档、K档、L档、M档、N档、O档、P档。
3.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设有四个接线口,分别为I口、II口、III口、IV口;所述I口接 +12V电源;所述II口、III口均接地;所述IV口接0~4V电源。
4.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设有三个接线口,分别为V口、VI口、VII口;所述V口接+5V 电源;所述VI口接Sensorsigal信号;所述VII口接地。
5.所述电阻是可调热敏电阻。
6.所述的底座的侧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器,连接器的一端与控制模块连接,连接器的另一 端与净化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控制模块上的可调电阻对 室内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进行探测,从而与净化器内的其他部件配合进行臭氧的吸收,并将臭 氧气体进行隔离,起到良好的臭氧净化效果,使室内空气比较干净;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 单,操作方便,能够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净化器,是不错的臭氧探测器件,有助于室内控制 的调节与净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2、上盖6及控制模块3;所述控制模块3安装在 底座2内部;所述上盖6与底座2螺栓连接;在所述底座2内部设有四个支撑柱1,所述控 制模块3通过该支撑柱1卡合在底座2内部;在所述底座2的四个角均设有一个螺栓孔4; 所述上盖6的四个角上均对应设有一个固定螺栓5;所述固定螺栓5与所述螺栓孔4螺纹连 接;所述底座2通过该固定螺栓5与螺栓孔4的配合与上盖2连接;在所述上盖6上设有旋 钮调节器7;所述旋钮调节器7与上盖6卡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91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