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尘气弹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9460.7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1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汤陆明;双元卿;贺占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2 | 分类号: | F16F9/02;F16F9/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尘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弹簧,尤其涉及一种防尘气弹簧。
背景技术
气弹簧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动力装置,常用在汽车上,汽车引擎盖和后尾门等在气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实现自动开启功能。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弹簧在汽车后尾门上应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气弹簧4'的一端固定在后尾门5的安装点B,另一端固定在车身6的安装点A,通过操作后尾门5,在气弹簧4'的作用下,后尾门5实现开启和关闭。
图2为现有技术中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气弹簧4'主要包括球窝形接头、钢筒1、活塞杆2等结构,活塞杆2套设在钢筒1中,活塞杆2和钢筒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与气弹簧4'相连接的车身6及后尾门5上固定有球头螺栓(未示出),螺栓的球头直接插入气弹簧4'的球窝形接头内,即可以完成安装。气弹簧4'的活塞杆2可以沿钢筒1轴向伸长缩短,钢筒1内部存储着高压气体,使活塞杆2有向外的推力。当人打开后尾门5一定角度后,后尾门5会在气弹簧4'的推力下自动打开。
现有技术中的气弹簧,当外部环境恶劣时,气弹簧的活塞杆会将外部粉尘等杂质带入钢筒内。随着使用频次增加,杂质会不断磨损气弹簧密封圈,导致漏油漏气等造成气弹簧功能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尘气弹簧,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高气弹簧运行的稳定性,延长气弹簧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气弹簧,其中,包括:
钢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套设在所述钢筒内,所述防尘气弹簧还包括:钢筒套筒和活塞杆套筒;
所述钢筒套筒套设在所述钢筒的外侧;
所述活塞杆套筒套设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
所述钢筒套筒的第一端与所述钢筒用于与车身连接的一端固定相连;
所述活塞杆套筒的第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用于与车门连接的一端固定相连;
所述钢筒套筒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活塞杆套筒的第二端的外侧。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防尘气弹簧还包括钢筒套筒接头,所述钢筒套筒接头与所述钢筒一体注塑,且所述钢筒套筒接头与所述钢筒套筒粘接固定。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活塞杆套筒接头,所述活塞杆套筒接头与所述活塞杆一体注塑,且所述活塞杆套筒接头与所述活塞杆套筒螺接固定。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筒套筒与所述活塞杆套筒之间。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圈通过胶固定粘接在所述钢筒套筒与所述活塞杆套筒之间。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圈的材质是橡胶。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钢筒套筒、活塞杆套筒、钢筒套筒接头和活塞杆套筒接头的材质均为塑料。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筒用于与车身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用于与车门连接的一端。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为球窝形接头。
如上述所述的防尘气弹簧,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通过球头螺栓分别与车身和车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尘气弹簧通过钢筒套筒内壁和活塞杆套筒外壁之间配合,使钢筒套筒和活塞杆套筒套设在钢筒和活塞杆的外侧,从而形成密封结构,在气弹簧的活塞杆沿钢筒轴向伸长缩短过程中能够防止外部粉尘或污染物进入钢筒内部,避免了粉尘或污染物对钢筒内密封圈的磨损,从而有效解决了外部粉尘等杂质破坏气弹簧密封,导致功能失效的问题,提高了气弹簧运行的稳定性,延长了气弹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弹簧在汽车后尾门上应用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气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气弹簧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尘气弹簧,包括钢筒1和活塞杆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94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