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冲防盗自升降螺旋式窨井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10372.9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9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向阳;徐家铎;孟亚文;陶蕤;邓雅思;付绍卿;谢凯悦;李甜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E02D29/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盗 升降 螺旋式 窨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窨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冲防盗自升降螺旋式窨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道路不断拓宽,道路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窨井井盖。由于现有的窨井构造较为简单,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窨井井盖虽然能承受上部汽车的荷载,但是却无法解决因井内涨水顶翻井盖的问题,当井盖被地下管道的积水顶翻时,井面易形成漩涡,难以被行人车辆发现,最终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城市道路窨井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井盖被盗、维修窨井费时费力且易造成交通拥堵、汽车碾压井盖时有震动噪音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自锁、防冲防盗自升降螺旋式窨井。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冲防盗自升降螺旋式窨井,包括内井座、井座套筒和井盖,所述井盖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凸缘,凸缘外壁开设有第一螺纹,第一螺纹的下表面设置有楔形的第一卡齿;所述井座套筒的内壁上部设置有与第一螺纹相配合的第二螺纹,第二螺纹的上表面设置有楔形的第二卡齿,第二卡齿的楔角方向与第一卡齿的楔角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距均大于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的高度之和,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可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所述井座套筒的内壁下部设置有第三螺纹,第三螺纹与设置在内井座上的第四螺纹相配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三螺纹的下表面开设有楔形的第三卡齿,第四螺纹的上表面开设有楔形的第四卡齿,第三卡齿的楔角方向与第四卡齿的楔角方向相反;所述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的螺距均大于第三卡齿和第四卡齿的高度之和,第三卡齿和第四卡齿可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
按上述方案,所述井盖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所述窨井的配套工具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因沉降需要调节井座套筒的高度时,可旋动井盖使井座套筒和井盖上升,达到调高的目的;井盖、井座套筒和内井座中的卡齿均相互咬合,满足自锁原理,旋紧后及时井盖上部受力,井盖与井座套筒、或井座套筒与内井座的螺纹也不会发生相对滑动,也不会回旋,有效避免了井盖和井座套筒的松动,保证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且车辆碾过时,井盖的震动也减小;本实用新型须采用其配套工具才能打开井盖,而普通的旋动方式无法将井盖打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井盖被盗,间接延长了窨井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配套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井盖;2、井座套筒;3、内井座;4、第一卡齿;5、第二卡齿;6、第三卡齿;7、第四卡齿;8、安装孔;9、调高方向盘;10、旋转推手;101、横杆;11、螺杆;111、连杆;112、竖直杆;113、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冲防盗自升降螺旋式窨井,包括内井座3、井座套筒2和井盖1,井盖1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凸缘,凸缘上开设有第一螺纹,第一螺纹的下表面设置有楔形的第一卡齿4;井座套筒2的内壁上部设置有与第一螺纹相配合的第二螺纹,第二螺纹的上表面设置有楔形的第二卡齿5,第二卡齿5的楔角方向与第一卡齿4的楔角方向相反,井盖1和井座套筒2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5相互咬合成整体,防止了井盖4和井座套筒2松动回旋;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距均大于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5的高度之和,第一卡齿4和第二卡齿5可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井座套筒2的内壁下部设置有第三螺纹,第三螺纹与第四螺纹相配合,第四螺纹开设在内井座3向上的凸缘上。
本实施例中,第三螺纹的下表面开设有楔形的第三卡齿6,第四螺纹的上表面开设有楔形的第四卡齿7,第三卡齿6的楔角方向与第四卡齿7的楔角方向相反,井座套筒2与内井座3通过螺纹连接,第三卡齿6和第四卡齿7相互咬合,防止了内井座3和井座套筒2松动回旋;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的螺距均大于第三卡齿和第四卡齿的高度之和,第三卡齿5和第四卡齿6可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103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管斜桩自平衡法载荷箱测试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大口径自熔式塑料检查井及其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