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22693.0 | 申请日: | 2015-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2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拥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射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24 | 分类号: | H01H7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215122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断路器 驱动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国内外漏电型塑壳断路器中漏电控制器通常采用专用漏电采集的集成电路(例如M54133FP),驱动断路器推杆的动作机构则采用自吸式线圈的模式,其工作原理一般为:漏电采集电路采集到漏电故障信号后发出恒定电平驱动单相型可控硅,单相型可控硅导通后可使自吸式线圈得电(取电为相间交流电压),自吸式线圈得电后产生磁场,通过磁场吸引动作机构中的动铁芯使动铁芯运动,动铁芯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断路器机构从而使断路器动作,同时漏电控制器和自吸式线圈失电。
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自吸式线圈,从而驱动线圈的电压为交流电,且电压较高,至少超过AC45V;另外,现有技术中采用集成芯片的方案使得成本较高,而动作时序相对固化,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断路器拒动,单相可控硅就不能截止,一直导通,交流线圈则持续通电,当持续几秒后,线圈会发热导致烧损短路,从而造成断路器相间短路,使断路器烧毁,而且使得电网系统存在局部相间短路的危害,采用该方案的断路器不能用在断路器有后进线的要求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容易造成断路器短路、使断路器烧毁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包括:拉簧、磁轭和动铁芯,拉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磁轭的一个内壁上,拉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动铁芯上,在动铁芯与磁轭相对接触的一个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有隔板和磁铁,延着拉簧的轴向位置平行设置有线圈。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断路器机构。
进一步的,动铁芯的一个端头上套接有挡圈,并穿插在支架中。
进一步的,隔板采用DT4纯铁。
进一步的,还包括漏电控制器,漏电控制器根据采集的漏电故障信号生成脉冲电平驱动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的其它部件工作。
进一步的,漏电控制器单元采用16位微处理器实现。
采用上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使得线圈16位微处理器控制下可以接通直流电(电压为DC12V),并且供电为脉冲式供电,因此,即使断路器机构拒动,线圈也不会发热烧毁短路,从而使得断路器与电网系统更加安全;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漏电控制器采用16位微处理器实现,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功能,通过16位微处理器的编程接口定义输入、输出的功能和方式,从而使得漏电控制更加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拉簧,2、磁轭,3、动铁芯,4、隔板,5、磁铁,6、骨架,7、线圈,8、支架,9、断路器机构,10、挡圈,11、漏电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如图1所示,该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包括拉簧1、磁轭2和动铁芯3,其中,拉簧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磁轭2的一个内壁上,拉簧1的另一端连接在动铁芯3上,在动铁芯3与磁轭2相对接触的一个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有隔板4和磁铁5,在延着拉簧1的轴向位置平行设置有骨架6和线圈7,该线圈7缠绕在骨架6上。具体的,隔板4可以采用DT4纯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漏电断路器的驱动模块还可以包括支架8和漏电控制器11,在动铁芯3的一个端头上套接有挡圈10,并穿插在所述支架8中,另外,在该支架8上还设有断路器机构9。具体的,该漏电控制器11可以采用16位微处理器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射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射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2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