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灶及电磁灶的线盘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28475.8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3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初明;颜定勇;钟权;李兵;李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国创名厨商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7/06;F24C7/0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广盈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39 | 代理人: | 杨乐兵;傅俊朝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灶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灶及电磁灶的线盘支架。
背景技术
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炉灶具有节约电能、热效率高、清洁环保、方便耐用等众多优点,已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电磁炉灶通过电磁线盘产生交变磁场;由于外锅一般采用铁、镍能导磁材料制作,交变磁场使放置其上的铁磁质锅具产生涡流热,起到加热的作用。
现有电磁灶的线盘(或线圈盘)支架上设有若干容纳线盘的导线槽,通过导线槽尽可能均匀、合理的导线布置,使电磁灶尽可能的具有类似明火加热的温度场分布。比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3102036412提出一种电磁炉匀热线盘,面板套入与感应线盘固定连接,感应线盘套入与线盘托架固定连接,面板、感应线盘、线盘托架三者固定连接成一体;感应线盘上固定安装环状的感应线;面板、感应线盘、线盘托架三者呈凹形的半球状。
然而,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1、线盘支架没有考虑与面板、导风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不合理。
2、为了便于方便绕线装配,现有的线盘支架上的导线槽分布不合理,用于检测电磁线盘的温度传感器无处安装,难以真正的实现具有类似明火加热的温度场分布。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电磁灶及电磁灶的线盘支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线盘支架,包括主体部、凸台、设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之间为弧形状的多个限位部,所述凸台的中部设有贯穿孔,该凸台的上侧面设有第一线槽,在所述限位部的上侧面设有若干第二线槽,在所述限位部的下侧面设有磁条容纳槽,设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凸台之间且连接各个所述限位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有多个测温孔及多个固定柱。
较优的,所述第一线槽的槽体及第二线槽的槽体均为与所述凸台的下侧面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垂直槽。
较优的,所述第一线槽以及位于各个所述限位部的同一高度处的第二线槽均以所述贯穿孔为中心呈圆形辐射状分布。
较优的,所述限位部的下侧面设有用于将磁条卡持在所述磁条容纳槽之中的至少一对挡块。
较优的,所述主体部设有至少2个面板固定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所述线盘支架的电磁灶,所述电磁灶至少还包括:线盘支架;容置在所述磁条容纳槽之中的若干磁条,与所述线盘支架固定连接的导风装置及锅圈,固定在所述导风装置上的散热风扇,固定在所述锅圈上的面板,设置在所述面板与所述线盘支架之间的隔热棉,设置在所述线盘支架的第一线槽及第二线槽之中的电磁线盘。
较优的,所述锅圈的下侧面上设有多个螺柱,通过所述螺柱将所述锅圈与所述线盘支架固定连接。
较优的,所述电磁线盘为多股漆包铜线绞合编织成网状结构的编织铜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线盘支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优点,线盘支架上的线槽是以贯穿孔为中线呈圆形辐射状分布,且线槽的槽体为垂直槽,将电磁线盘绕置于线盘支架的操作相对简单,电磁线盘在垂直槽中难以松动脱落,固定更加牢固。
2、本实用新型的配合采用编织铜线作为电磁灶的电磁线盘,编织铜线的散热性能较好,有利于提高电磁灶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了线盘支架与导风装置及面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实用本实用新型线盘支架的电磁灶具有组装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
4、本实用新型在线盘支架上设有若干测温孔,便于检测电磁线盘的工作温度以提高电磁灶的工作稳定性及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盘支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盘支架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国创名厨商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国创名厨商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84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