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病例打印终端上的病例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0614.0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0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卡(厦门)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3/00 | 分类号: | B41J3/00;B41J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例 打印 终端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合结构,尤其是一种病例打印终端上的病例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医院的辅助医疗服务设备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且医疗服务设备缺乏先进性,尤其是患者提取病历单方面,过程更是艰辛,现有医院多数采用纸质的病历单,由患者去医院自行排队提取,但医院的服务窗口有限,无法满足不同患者对病历单的不同需求,更不能实现病历信息的实时提取及打印,且现有纸质病历单由患者领取后,容易丢失,丢失以后无法追溯,给患者带来严重损失,且丢失的病例单上具有患者的相关信息,丢失及乱丢弃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病例打印终端上的病例回收装置,其在智能服务终端上设置开合结构,实现病例的回收,从而达到智能化工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病例打印终端上的病例回收装置,该病例回收装置包括两组分别固定在病例打印终端相对内壁上的控制单体,及位于两组控制单体之间的支撑板;两组控制单体同步运动,且各控制单体包括撑杆固定支架、气缸、撑杆及开合板,所述气缸倒置设置且其上端通过撑杆固定支架与对应病例打印终端的内壁连接,而撑杆设置在气缸输出端,开合板通过连接板与撑杆连接。
进一步,所述撑杆上设置有撑杆固定片,该固定片向外凸出形成内侧容置撑杆凹陷,该固定片两端开设有与螺钉配合锁紧的锁孔。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为一金属片体,其一端锁固在撑杆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板上。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另一端开设有铰接槽,一锁杆穿过铰接槽锁固在支撑板上,形成轴接结构,令开合板实现开合运动。
进一步,所述铰接槽为条形槽,且该条形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缓冲防磨损结构。
进一步,所述缓冲防磨损结构包括包裹在条形槽内壁上的缓冲橡胶环,且该缓冲橡胶环外表面喷涂有油漆,形成防磨损的油漆层。
进一步,所述油漆层上涂有透明的保护胶体,该保护胶体为软质塑料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病例打印终端上设置病例回收装置,确保病例的回收,在打印的同时也实现回收效果,且有效避免因病例丢失及乱丢弃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在实施例中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4所示,一种病例打印终端上的病例回收装置,该病例回收装置包括两组分别固定在病例打印终端相对内壁上的控制单体A,及位于两组控制单体A之间的支撑板1;两组控制单体同步运动。
请参阅图1至4所示,所述各控制单体包括撑杆固定支架2、气缸3、撑杆4及开合板5,所述气缸3倒置设置且其上端通过撑杆固定支架2与对应病例打印终端的内壁连接,而撑杆4设置在气缸3输出端,开合板5通过连接板6与撑杆4连接,所述撑杆4上设置有撑杆固定片41,该固定片41向外凸出形成内侧容置撑杆凹陷,该固定片两端开设有与螺钉配合锁紧的锁孔411。
请参阅图1至4所示,前述连接板6为一金属片体,其一端锁固在撑杆4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板1上,所述连接板6另一端开设有铰接槽61,一锁杆穿过铰接槽锁固在支撑板2上,形成轴接结构,令开合板5实现开合运动,所述铰接槽61为条形槽,且该条形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缓冲防磨损结构。
前述缓冲防磨损结构包括包裹在条形槽内壁上的缓冲橡胶环,且该缓冲橡胶环外表面喷涂有油漆,形成防磨损的油漆层,所述油漆层上涂有透明的保护胶体,该保护胶体为软质塑料层。
以上所记载,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卡(厦门)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维卡(厦门)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06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